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

8/26(星期五)中評論壇:台灣青年政治態度與兩岸交流

中評論壇:台灣青年政治態度與兩岸交流

陳恆光/整理

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月刊日前在中評社台北會議室舉辦座談會,邀請民進黨青年部主任李政毅、馬英九總統競選連任辦公室發言人殷瑋、中國國民黨青年團總團長黃健豪、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助理教授暨財團法人世界領袖教育基金會董事楊文惠、第三社會黨研究員楊明浩與會。座談會由行政院青輔會主任委員李允傑主持,與會者就台灣的青年政策以及目前愈來愈熱絡的兩岸青年交流等問題,各自發表了獨到的見解。《中國評論》月刊八月號以《台灣的青年政策與兩岸青年交流》為題詳細刊登了與會者的發言,文章內容如下:

  李允傑:開場白

  今天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來中評社主持座談。今天的座談非常有意義:一方面,中評社是兩岸四地非常有影響力的信息平台,它的文章、座談會報導不僅僅是台灣人會看,大陸涉台學者也是人人必讀,更別說港澳研究兩岸關係人士,其影響力無庸置疑;另一方面,今天是中評社第二次舉辦青年議題的座談會,青年議題在2012選戰裡面尤為重要。這次選戰大家都說年輕人的選票有關鍵影響,尤其是首投族,從20到24歲有128萬票;如果以青輔會定義的年輕族群,20到35歲有550萬票。不管怎麼看,這個算盤都要精打細算,年輕選票絕對具有重要意義。

  青年議題不僅僅對於2012大選有重要意義,現在兩岸之間的青年交流慢慢也開始熱絡起來,對於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也有重要意義。今天出席的來賓都是新人,新人有創新的看法,可以為今天的座談激起一些新火花。

  青年政策非常重要,馬政府2008年提出了非常完整的青年政策,他也非常重視青年政策的落實,包括小飛俠計劃(區域和平志工團)、萬馬奔騰計劃等。青輔會推動政策大聯盟(一日首長見習)、青年旅遊、青年就業力等,這是我們青輔會本身業務長期在做的;有一些是跨部會的,如青年安心成家方案(內政部與財政部合辦)、青年創業貸款(青輔會、經建會與財政部合辦)、青年就業力的提升(青輔會、勞委會與經建會合辦)等。無論如何,對藍綠來說,青年政策都很重要,如何讓年輕人有一個安心立命的地方,政府與政黨都責無旁貸。下面我們開始今天的討論,按簽到順序先請民進黨青年部主任李政毅發言。

  李政毅:青年政策的核心問題

  主委、各位與會的好朋友,我來參與座談之前與政策部門討論,民進黨在執政時候、在野時候的青年政策為何,翻箱倒櫃查了一大堆資料,好像沒有一個具體的青年未來規劃。回過頭來看,民進黨是靠議題與選戰做主導的政黨,對於年輕人這一塊,基本上是用議題與活動來吸引。我必須承認,民進黨在這一部分,沒有一個具象的青年政策,這是我來參加討論之前做的深刻檢討。

  在未來這幾個月,馬上面臨2012選戰,我們給青年一個甚麼樣具象的未來?其實在去年底五都選舉時就多少已有著墨,青年在受教育的部分,他們長期以來的學費負擔,出社會的就業部分的問題。這也不是哪個黨執政的專有現象,是長期以來在全球化過程中,基本上你只要靠近像中國大陸這樣生產基地或市場,我們的薪資就不太容易往上拉;兩岸連結愈緊密,大多數薪資都會被其牽引,想要往上拉的機會不太大。青年進入社會之後的生活教養問題,如怎麼買房?結婚生育之後小孩的教育部分?這些東西如何讓年輕人感覺生活有未來?

  因此,我們討論出青年政策應該有幾項核心部分:

  第一,在機會方面,要讓青年有充分的機會,有足夠的工作機會、受教育的機會,我們要提供他們一個比較公平富足的發展資源,讓他們安心生活,才能夠有效發展。

  其次,在教育方面,我們要提供青年高品質的教育,有足夠的教育資源與師資。我們認為不應該讓台灣大學教育從一段時間過度擴充所留下來的弊病,用開放陸生來補充;開放大陸學生來台灣念書,問題不是在解決教育優質化的問題,而是在解決我們大學院校招生不足的問題。這對台灣學生來說,資源產生排擠;對於大陸學生來說,也是不公平的。因為你的立足點是讓他們來補滿我們的招生名額,並沒有給予來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大陸的學生,享用更好的教育資源。

  再來,我們要給予年輕人對未來的主導權,有更多公共事務參與、決策參與的機會和權利。其實我們五年級生(現年40-50歲),感受與年輕人一樣;這個社會貧富差距擴大,以及少子化影響,年輕人未來的財政負擔會愈來愈重。以前一位青年人平均負擔一位老年人,未來要負擔兩到三人;加上世界環境如地球暖化的現象,都讓我們年輕人對於未來前景感到憂心。

  明年年初的選舉,不管是哪個政黨執政,都應該讓年輕人感受到:第一是未來的希望,第二是有公平的機會,第三是充足的資源,讓年輕人能夠在學校、就業、未來生育安養上,有更多資源讓他們發揮發展。我先做上述簡單報告。

   年輕人看起來比較支持民進黨但一直沒有具體量化的數字

  李允傑:針對年輕人對於國民兩黨認同與支持的差別,政毅有甚麼看法?

  李政毅:很多參訪團體到民進黨訪問,他們也會問到這個問題,認為理論上民進黨獲得比較多年輕族群支持。這是外界一般的想像,年輕人看起來似乎比較支持民進黨,像是既定俗成的感覺。但我們一直都沒有具體量化的數字,沒有數據顯示投票過程裡年輕人比較支持民進黨;我們只看到年輕人參與民進黨活動比較多,媒體也是這樣報導。比如說我們只是在造勢場合看到有許多年輕人參與活動,在網路上看起來也好像比較多年輕人支持民進黨,這是外界一般的感受,可是我們一直無法做量化。

  不管外界怎麼看,對於年輕族群的訴求與論述,我們還是一樣不斷透過新議題、透過論述的傳播與活動舉辦,讓年輕人有更多機會參與公共事務,讓年輕人更願意參與民主進步黨。不過,我今天看到參與座談的國民黨來賓,普遍年齡層都很低,這也是我們的警訊,國民黨在吸引年輕人這塊用了相當多的心力。

  李允傑:支持國、民兩黨的年輕人有顯性與隱性之別

  這邊我回應政毅的看法,就像外界一般的刻板印象,感覺民進黨比較能夠吸引年輕人,國民黨的年輕選票比較少。但另外一個很值得探討的現象是,蔡英文、蘇貞昌、馬英九都有Facebook,馬的臉書開張之後一個多禮拜就吸引了40多萬人氣,蔡蘇開張一個月,大概停留在11到14萬。所以也有人這樣解讀,支持馬英九或國民黨的年輕人,是屬於比較隱性的;支持民進黨的人比較對現狀不滿,屬於顯性。所以看起來感覺年輕人支持民進黨比較多,國民黨年輕支持者比較少,實際上國民黨的支持者多是隱性。但是到底支持藍綠兩黨的年輕人各為多少,到現在還未有一個充分具體量化的數字。

  李政毅:我昨天與黨部同仁討論到這個問題。所謂的隱性、顯性,我認為年輕人參與某個活動、或支持某個力量,如果覺得很光榮就願意講。在80年代,我們參與民進黨活動,在學校都是風雲人物,像英雄一樣被崇拜;當你在2006年以後參與民進黨活動,是偷偷摸摸、躲躲閃閃。我的意思是,年輕人之所以參與支持某個力量,會認為那可以帶來榮耀,不是說趕流行,而是那樣的價值是進步的;80、90年代,民進黨追求民主、自由價值,衝破黨禁、報禁,基本上年輕人覺得追隨是與有榮焉的。為甚麼到2006年不是了?因為這個黨在變,變得比較不符合年輕人的期待,他們可能就離開,或參與活動時偷偷摸摸、躲躲閃閃。

  剛才主委說的隱性與顯性選民,我認為不論在哪個時間點上,在兩黨上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假設現在支持馬總統的人比較隱性,但也可能有隱性的原因,譬如政府執政被人批評的部分。重點是在主委剛才講的,今天沒有一個量化的數字來顯示兩黨中年輕人是比較支持哪一部分。

  李允傑:接下請黃健豪代表國民黨青年團發表看法。

  黃健豪:國民黨重視年輕人提出很多解決實際問題的政策

  我先談台灣青年政策這一塊。馬英九總統執政之後,提出相當多與青年相關的政策,如小飛俠、萬馬奔騰等計劃,這些東西過去看起來好像比較偏重在學生青年族群;很明顯的在這一、兩年大家發現問題,政府便陸續推出青年安心成家專案、青年就業解決方式。所以很多人都說國民黨不重視年輕人,但是從實體政策面來看,我認為國民黨反而提出蠻多幫助年輕人解決實際困境的政策,讓他們在學校發展到出社會就業階段的銜接上,提供蠻多實際的協助。

  過去國民黨給人刻板老化的既定印象,民進黨給人年輕活潑的印象,這些都是印象;我認為國民黨做了蠻多實際的東西,只是在年輕人的社群裡,不管是在網路或社團活動上,這樣的印象無法讓大家感覺到。這也可能牽涉到現在學生對於政治與政策並不這麼關心,或者如主委所說,支持國民黨的人偏向隱性、保守,比較少在公共場合講個人支持的政策與政黨。所以導致這些好的政策沒有被推廣出去被大家發現,可能需要加強的是宣傳與讓大家知道這塊領域。

  國民黨內有培養年輕人的機制 在青年這塊著力很深

  至於國民兩黨對青年政策的異同,因為我對民進黨這部分不太熟悉,就談國民黨本身的青年政策。在我擔任青年團總團長之前,我與其他大學生一樣,我們的既定印象是我怎麼可能選得上?認為國民黨一定是有錢人玩的遊戲,或者是二代組成的政黨。

  但是進入之後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國民黨內部其實有蠻多培養下一代年輕人的機制。不管是長期性的營隊,或是關注一些議題性的活動,很多都是默默地在做,可是這些活動並不會昭告天下,而是透過既有組織或學生擴散,讓有興趣的人參與,包括我們青年團執行長殷瑋,不到30歲就成為馬英九總統競選連任辦公室發言人。以我自己為例,今年6月中才滿23歲,也可擔任總團長。

  除了青年團之外,黨內有很多部會小組都有年輕人的身影。最近招募的新一批黨工,也都往年輕化的趨勢走。國民黨在青年這塊著力很深,也認真面對年輕人起來準備接棒的趨勢,所以我希望透過我們多聊、多談,讓大家發現國民黨沒有這麼保守老化,還是有在關心年輕人這塊領域。我先簡單講到這邊,謝謝!

  李允傑:健豪言簡意賅,都有抓到重點。接下來請楊教授。

  楊文惠:應以價值來號召年輕人青年的背後形象不應是弱勢

  李主委、羅副總編與各位朋友,大家好。真的很高興看到舉行這樣的論壇,尤其有這麼多青年朋友參與。我認為現在在台灣有這樣的平台來談青年議題或者說讓青年人可以發聲,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我特別感謝中評社舉辦這場有意義的活動。

  我剛才聽到兩黨相關事務的負責人談青年政策,大概都是年輕人關心的議題,我接著健豪的話來談。剛才談刻板印象問題,好像國民黨比較古板老化、民進黨比較活潑新鮮,但我想提一個問題是,健豪認為國民黨在政策面上提供實際幫助,但具體政策幫助年輕人,不管是就學、就業、居住政策等等,他們受惠之後是不是能夠轉化為選票,我認為這是一個大問題。

  也就是說,李主任剛才也提到,年輕人談的是光榮使命或是價值,他們不是因為買了房屋得到優惠,選票就會跟著某政黨走;相對來說,受惠的感覺是相對薄弱的。因為在台灣大部分的青年人,他們基本上就算不富有,至少都還有安身立命的能力。所以這些住屋、就業、教育政策面上的走向,都以一個方向來思考,就是補助或獎勵青年族群;其背後的青年形象是弱勢、沒有足夠的能力,這個概念是不是真的能夠打動年輕人?我其實是高度懷疑的。事實上,以我自己與學生或年輕人接觸的經驗裡面,我的判斷是否定的。

  我認為要在整個社群裡號召年輕人,須先思考青年的定義,青年自己有沒有一個形象或認同?如何認同自己是青年?在社會有何價值?或者在人生中所追求的意義是甚麼?這個部分關係到一點,在整個社會發展上,青年是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兩黨相關部會給年輕的的願景或方向是甚麼?這個東西以目前來看是比較模糊、付之闕如的。

  在我小的時候,台灣還在追求經濟奇蹟的年代,所以我們清楚知道十大建設、國家經濟正在成長;我們也知道黨禁、報禁等抑制民主和言論自由的諸多限制還沒有掙脫,年輕時代大家對公平、正義都有一份嚮往和自我期許。可是時間走到現在,未來的發展方向付之闕如,青年人在社會上的角色模糊,年輕人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意願降低,他們對於自我的價值與認同也在降低。過去參與民進黨活動是光榮的時代,是因為參與那些活動是要受到一些壓力,他們要敢去反抗,而這些東西隨著政黨輪替慢慢消失。

  我的結論是,在社會發展未來價值闕如的情況之下,年輕人缺乏認同,所以我們無法評估年輕人對於政黨或政策意向的支持度,這是絕對必然的結果。任何政黨或執政者必須要去看的是,如何建立他們對自我身分的價值與認同,以及對於未來的榮耀感,畢竟年輕人還是比較清純、較具理想性格。接下來的選舉,這樣的訴求方向也給兩黨朋友做參考。

  另外,馬總統登記參選的時候有首投族(第一次擁有投票權的年輕族群)陪伴,Facebook上面好像人氣比較旺盛,包括治國週記裡也常常請年輕人來談;由此可以感覺出,國民黨極力地想要擺脫與年輕人格格不入的刻板印象。但是我還是要重提價值認同問題,健豪也提到國民黨做了很多事情、民意在網路也較高漲,為甚麼在選票上或社會輿論中沒有明顯的趨勢或動向?

  我必須指出,年輕人是很務實的,你不可能在重大議題上給他們負面印象、或者是基層地方政治生態的權力結構上給他們負面印象,然後在住屋、生育、教育補助上給予優惠,就覺得你可以買到他們的心,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從澎湖反博弈公投、國光石化等事件去思考,政黨如何形塑自己的形象並贏得人民的信賴。國民黨最要擺脫的其實不是那個刻板印象,那個刻板印象是怎麼來的?我認為是從基層地方政治生態結構日漸累積出來的,倒不是因為活動或政策闕如。提供我的淺見給大家參考,謝謝!

  李允傑:馬政府在青年政策上很用心

  剛才楊教授提到她的觀察,我作為青輔會主委,馬政府的青年政策成敗,我也有很大責任。不過持平而論,馬政府確實在青年政策上很用心,因為現在年輕人實際的問題主要有兩項:一是房價高漲,二是薪水不漲。現在馬政府集中心力解決這兩個問題,因為房價高漲,所以通過奢侈稅把房價壓下來,至少打擊投機炒作;然後配合增加房屋供給,包括合宜住宅、現代住宅、社會住宅,加上青年安心成家貸款專案,幫助年輕人買得起房子。薪水不漲,一個月2萬2千元已經好久了,物價CPI每年都在漲,確實是個問題。政府就調基本工資,讓公務員調薪,從公家部門帶動,並道德勸說、鼓勵企業調薪。所以馬政府真的很重視這些事情,先解決民生問題,然後再來談其他的。但是其中政府宣導也很重要,讓更多年輕人充分感受這些政策是為了照顧青年。

  第二,整個社會貧富差距問題也在擴大,產生相對剝奪感。馬政府也重視到了。以我自己來說,上任後提出三大施政主軸:第一照顧弱勢,第二擴大參與,第三青年有約、傾聽青年心聲。照顧弱勢這一塊是過去從未碰觸的,從1966年成立青輔會以來沒有人做過這一塊,我做是因為M型社會來臨,這個現象也不是台灣獨有,是全球化的結果,我們要未雨綢繆。所以只要你是中低收入戶,或者父母年所得在90萬以下(比例占全台灣45%);或者有助學貸款證明者,都可以來登錄青輔會的工讀機會,有1萬多個職缺。來青輔會工讀的好處是,第一比外面安全,沒有危險性;第二保障學習性,有公股銀行或台糖、台酒等單位工讀,讓弱勢家庭青年有一個比較好的工讀條件。

  我們做這塊就是希望多多少少能夠因應整個貧富差距的問題,這些弱勢家庭青年有工讀機會,就可以減少其助學貸款的壓力;甚至於暑假過後,雇主可以長期雇用。所以我們青輔會設計這一套,實際上也是配合馬總統與吳院長改善所得分配的政策方向去做,所以我們現在也積極地照顧更多弱勢族群。當然年輕人的問題還有很多,不管是藍或綠執政,年輕人問題也永遠都存在,少子化也是很嚴重的問題。接下來請殷瑋談談自己的觀察。

  殷瑋:狹義與廣義的青年政策

  我一直在想今天的主題青年政策,到底青年政策是甚麼意思?我剛剛聽了幾位發言,感覺討論集中在兩個層次:一是精準定義下的青年政策,二是廣泛定義下的青年政策。

  以馬政府為例,精準定義的青年政策,剛才李主委已經談了很多:講志工有小飛俠計劃;談創業有滅飛計劃;談就業權力有就業接軌計劃;談住宿有寄居蟹計劃;談國際交流有萬馬奔騰計劃;談進修有青年充電計劃;談鄉土與台灣有青年壯遊計劃;談後代教養有青年安心安親計劃;談公共事務參與有青年政策大聯盟。其中有一些是民進黨時期留下的東西,有一些是馬總統的政見落實,這些是精準定義直接與青年政策有關的東西。

  第二個層次比較廣泛,青年政策不單單指直接針對青年的政策,而應該擴大來看與青年有關係的政策,影響青年對這世界感覺的政策。剛才李主委也講了不少,包括奢侈稅、打擊短期投機炒房的人,這與青年世代正義有關係;軍公教課稅,十幾、二十年來沒有人能夠做到的事情,在馬政府任內達成,這些東西其實年輕人非常關心。其他如調整台灣基本工資、中止國光石化開發案,也吸引很多青年人關心;甚至台大研究生協會舉辦創業週的活動,馬總統在臉書上公開支持,其實對青年來說也是有感覺的,這些都是廣義的青年政策。

  要有世代感覺

  回到我們的討論焦點,重點是從精準定義的青年政策到廣泛定義的青年政策,背後都只有一個第三層次的東西,以號召層次或以精神層次為主軸。對我個人來說,這個東西是世代感覺。世代感覺有兩個層面的意義:第一,青年人作為新世代,必須要有fu;第二,作為青年人前輩、前一個世代,要給下一個世代甚麼樣的感覺?他自己對自己世代的定位又在哪裡?檯面上的三年級生(出生於1940年代)、四年級生(出生於1950年代)、五年級生(出生於1960年代)、六年級生(出生於1970年代),我是七年級生(出生於1980年代),甚至八年級生(出生於1990年代)已經準備要後浪推前浪了,我們要留給他們一個甚麼樣的世代感覺?而我們作為承先啟後這一塊世代,我們當作輪軸,要承接甚麼?並運轉出甚麼新的東西?這是我們要給自己的一個定位。

  最重要的是,這個世代對自己的定位清楚,找到未來的十年、二十年要走的路、正確的方向;下一代能夠因此對這個方向有所認同,就會有所感覺。其實我們從馬總統不久前在國光石化開發案的表現,接下來他可能會做很多事情,我們都可以繼續做檢驗與觀察。最重要的是這個世代感覺。

  民進黨傳統上確實擅長耕耘青年蔡英文一些青年政策口號有吸引力

  要比較國民兩黨的青年政策,我必須說,以民進黨的選舉策略而言,傳統上的確擅長耕耘青年,民進黨執政時的一些好的政策,我們也要予以肯定。在民進黨內總統初選的時候,蔡主席提出很多個與青年相關的檢驗標準,我們都覺得非常對,也是我們必須要去肯定的,包括像蔡主席提到希望青年人及早參與公共事務、與國際社會接軌等,都是我們可以認同的。但其實重點在於,兩黨執政時誰可實際做出成績,未來誰更能夠去完成年輕世代的付託。

  我剛才羅列了馬政府的九個計劃與相關東西,那些是我們確實在做的東西,都可以接受社會的公評與檢驗;我們也非常期望友黨承諾要提,卻還未提出的十年政綱,因為這事關對台整體的擘劃,必然會包括對下一代的想像。蔡主席也在各個校園論壇當中,用世代正義來當主軸,提倡新世代要站出來。所以,實質上十年政綱裡面到底對青年的看法為何?目前我們都還在等待。

  李允傑:馬總統非常重視青年政策

  國民黨作為執政黨,馬總統一直相當重視青年政策。2008年的時候,我還在智庫,經過反覆討論,智庫提出萬馬奔騰、小飛俠計劃等青年政策白皮書。所謂小飛俠計劃,就是哪裡有災難科學小飛就到哪裡去、哪裡需要幫助就到哪裡,希望可以多推動青年參與志工服務。馬總統也很重視執行率,去年一年全台灣有17萬的青年參與小飛俠計劃──區域和平志工團,今年我們的目標是18萬。愈多年輕人參與志工服務,台灣會成為一個愛心的社會,台灣整個價值觀、年輕人文化不再是功利導向,而是會從關心他人、與人分享出發,這是文明社會非常重要的基礎。

  相對來講,民進黨的青年政策,因為未公佈十年政綱,比較看不出具體內容;蔡英文講世代正義,這名詞聽起來吸引人,可是這四個字代表甚麼意思,還沒有一個很完整的詮釋。何謂世代正義?如何落實?等一下我們請政毅來補充。接下來請楊明浩發言。

  楊明浩:台灣校園中一種奇特的氛圍

  現在台灣的校園中有一種很奇特的氛圍,年青人不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但卻不願在現實生活中嚐試來實踐夢想,而且普遍出現一種失去-挑戰困難的--勇氣的氛圍。許多台大優秀的學生,畢業後的目標不是到台灣之外唸書、創業等,而是考上公務員。這個現象在台大校園裡非常很普遍,如果連台大的學生都那麼嚴重,那想必其他的學校也可能有類似的現象。若真是如此,那就值得再去注意有沒有更深的問題是台灣整個社會需要去加以正視的。

  青年政策要重視時代因素

  另一方面,我認為現在從事青年工作,要重視時代背景的因素;2008年之前把青年政策和工作只當成一種選戰中的活動、技術、策略等,這種炒短線式的現象很普遍。這主要是從1996年阿扁擔任台北市長後開始的興起的,有效到國民黨也拿香對拜,但這有當時台灣才剛解嚴不久的時代背景,社會力需要被釋放的因素在作用,所以炒短線對青年選票的助益很立即直接。但我們看到現在時代背景與當時已完全不同了,現在全球重要的主流議題包括,國際金融體系重構、世界各國政府的債務危機、貧富差距的擴大、全球暖化和少子化,還有科技發展所衍生出來的複合式全球化風險等課題。這些風險可給未來青年政策甚麼啟示呢?

  新舊結構交替要正視世代正義

  先從經濟現象來看,我們很容易從金融、網路的發展,包括雲端產業和數位匯流發展的趨勢發展等,看到2008年金融海嘯後逐漸浮現一個新大陸-知識經濟的發展。而現在的青年問題,因為過去舊有的社會位置(position)處於飽和狀態,所以年輕人在傳統的產業和舊的社會結構中得不到適當的發展。而新的知識經濟發展雖有利於年輕人,但知識經濟很重要的金融、數位和生技產業卻又會造成更嚴峻的貧富差距問題。因此,年輕人出社會是同時面對被新舊結構同時擠壓,而這樣的社會結構僵化的問題,使得整個新世代在社會裡找不到一個發揮個人特質的出口。若這樣的狀況長期得不到適當的矯治,新世代未來就得整個向下沉淪,更惶論要去承擔更多的經濟、政治及社會各方面的責任。這樣很會產生一個惡性循環讓年輕人不敢拿出勇氣來實踐夢想。因此,從經濟和社會面向來說,這個時代的青年工作得正視世代正義的課題。

  青年政策才是政府施政的主軸

  從時代背景的因素來看,我認為,政府當前的施政主軸應該做重大的調整,不能再像過去純粹的僅以經濟成長為導向,而要放在世代正義的核心價值上來施政。而世代正義這個概念本身事實上也與青年政策密不可分。所以,我認為青年政策應當成為這個時代每一個政黨的政策主軸。因為,無論從產業政策、財政政策、就業和勞工保障、社會安全、教育方針、住宅,甚至是老年安養等問題,最後都會與年輕世代產生高度的聯繫性。

  從這樣宏觀的角度來看,現在的青輔會應該做政策的總協調。青輔會應該像經建會一樣,做政府施政主軸-亦即新世代政策的整合者。也就是說,青輔會要協調、統整、推動關於新世代政策的跨部會協調工作。但從國民黨過去的青輔會主委人選來看,青輔會變成是一個黨重點栽培、歷練人材的跳板。我認為,以過去兩黨傳統的心態從事青年政策,在這個時代的背景下,只會變成乖乖牌,也不可能把青年工作給做好。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青年政策思維已不適於這個時代了。因為,這個時代,政府青年政策沒有做好,台灣未來就沒辦法展現出一個國家的獨特潛能。因為,青年是新時代的領航者,更是上一代和下一代責任的承擔者。所以,青年政策就是政府施政的主軸,青輔會要做跨部會青年工作的整合者。而且,青輔會主委在這個時代不是太平官,有許多的問題非常嚴峻;青輔會主委要像宋楚瑜當省長時,要敢得罪人、會得罪人,該放炮來替年輕人說話時不能客氣,不然就做不好政府在面對新時代挑戰的關鍵性位置。

  我舉例來說,現在青年相關的工作都沒有做好統合的工作,像是創業就業、財稅正義、社會安全和住宅生育等這都與年輕人有直接的影響。例如,台灣現在的產業政策獨厚高科技業,但所能提供的就業機會不到全台灣的百分之二,而把這些大餅分食下來可養活的人不也到百分之五;雖然,高科技業會產生高度的外溢效應,但也沒有被政府有計劃的妥善加以利用。再從財稅正義面向來說,這些產業又長期得到政府的租稅優惠,再加上少子化的趨勢下這一代的年輕人必須承擔愈來愈重的國家與社會整體擔子。然而,國民黨現在無論是營所稅、土增稅、遺贈稅等都缺乏世代正義的基本施政價值。而在這些產業政策和財政問題上沒處理好,政府怎麼會有足夠的資源和心力建立社會安全網,來照顧老孤和寡弱的人。當社會安全做的不夠,社會的主力生產者--也就是年輕人,勢必得承擔更沉重的壓力。再拿住宅來說,現在不是沒有住宅,而是空屋率很高但年輕卻買不起,這又涉及到前面的產業政策、財政分配和就業等問題。年輕人生活不穩定買不起房子,就會延後結婚和生子的計劃,這當然就會影響到了國家的人口結構,而不婚和少子化的趨勢也會再影響到了教育和高知識分子的就業問題。所以這是一環扣著一環的。

  李允傑:大陸生來台灣對台灣學生的刺激是有用的

  明浩講得很好。青輔會確實不能只辦辦活動,青年政策永遠都是跨部會的。接下來談談如何看待台灣年輕人的政治傾向,以及兩岸青年交流的趨勢與前景。

  我認為將來台灣不管走向統或獨或維持現狀,兩岸青年交流在全球化情況下很難避免,開放陸客觀光來台自由行之後,我們會碰到越來越多的大陸年輕人,將來來台灣就讀的大陸學生也會越來越多。

  就現在已經有的大陸交換生來看,我在淡江大學教研究所的經驗是,11個研究生中,有2個是大陸生,他們還不是大陸985的重點學校,可是這兩個學生是11個學生裡面最用功的,英文程度也最好,課堂上的英文問題幾乎都是他們回答。台灣的學生就像大學由你玩四年那樣。所以,大陸生來台灣,對台灣學生的刺激是有用的,會發揮鯰魚效應,而且提早讓兩岸年輕人接觸交流,彼此有互動的情感,將來這些人成為領導菁英幹部的時候,兩岸更不可能打仗,更能確保兩岸和平。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們等一下是不是多談一點兩岸青年交流?我們先請政毅兄。

  李政毅:台灣認同大幅提升

  從1990年開始,到2000至2008年民進黨執政,不管大家如何評價陳水扁政績,至少在台灣認同上有了長足提升,這點我個人予以肯定。2008年民進黨下野時,民調數字上約有80%的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只有10%左右。我們在很多國際場合,包括我們的棒球到亞運或哪裡出賽,只要有好的表現就有台灣歌曲現場播放。所以我認為,在年輕世代部分,他們對兩岸之間政治傾向認同上,至少是兩個不一樣的政治體制的國家;至於兩岸未來要怎麼決定,不是我們現在要討論的;可是基本上,在現階段,多數傾向於維持現狀。

  台灣學生並不排斥陸生 民進黨對陸生的政策與表現不討喜

  對於未來兩岸的交流,其實民進黨受到很多的質疑。在陸生來台這件事上,我們黨籍立法委員在立院的表現,不管是不是被媒體做一些片面性的報導,基本上,他們這樣的表現不是太討喜的,因為我們與校園學生接觸,他們並不排斥同學是大陸學生,為甚麼民進黨一天到晚說坐在旁邊的學生是匪諜?他們來之前要做政治思想的檢查?我們不排除有這樣的可能;假設有這樣的事情,他們接受完政治思想檢查後來到台灣,感受到民主自由的氣氛,我想信這樣的環境會更吸引他們,而不會喜歡大陸那樣的生活。

  應該讓大陸頂尖學生來台就學做良性刺激

  在這點上面,我們不斷面對質疑的時候,其實與主委的想法是很接近的,就是說,台灣在陸生來台這件事上,我們真的希望陸生來台就讀的是他們頂尖的學生,我們可以提供最好的獎勵來吸引他們頂尖的學生。我認為剛開始先從這部分著手,讓大陸頂尖的學生來台灣,與台灣的學生做良性的互動。剛才主委也說課堂上踴躍回答的都是陸生;從媒體報導來看,在國際競爭情況下,陸生相當用功,包括各國語言,加上一胎化,享受到相對的資源也更多。而台灣的學生,就像主委說的,除非少數認真學生,其他都是抱著由你玩四年的心態。我覺得讓大陸學生來台就讀,做良性刺激,是正面的,應該被肯定。

  當然,在這個部分上,我們也要確保他們念完書後,不會對台灣就業產生衝擊,就業機會一定要保障給台灣本地學生。還有一個重點是,我們真的不要把陸生當作是我們該退場的大專院校延續下去的機制,這樣對陸生是不公平的。

  李允傑:政毅要不要談一下民進黨有沒有一些兩岸青年交流的計劃,或是相關的想法?

  李政毅:基本上民進黨目前沒有兩岸青年交流的計劃,但是他們要是願意到民進黨中央或地方,我們都會盡可能地安排。這在現階段已經有一些突破性的做法,不然我們以前是比較少接待來自於對岸的朋友。而且說真的,他們來的機會也不多。

  黃健豪:台灣年輕人對政治沒感覺或無力感

  我先談一下現在台灣年輕人對於政治的想像。如果要定義年輕人的想法,至少在我這個年代,我覺得是沒感覺。這個沒感覺可能牽涉到很多原因,其中一個是無力感,這是我和我很多大學同學共同的經驗。過去我們有很多想法,也做了很多事情,我們有很多熱情想發揮,比如說我有很多同學去台東或花蓮做志工,去偏遠的小學校教學生打棒球或英語教育等。

  當他們發現一些問題想要回應的時候,不管是回應給學校、當地的民意代表,或是給縣市首長,這些回應透過各種管道出去之後,並沒有回覆,這件事情就放在那邊不了了之。每年不同的學生去做志工,做完了那個問題還是存在,下一年去還是沒有改善,變成不斷有人去擔任志工,但問題一直沒有被解決,久而久之在學姐、學弟妹之間廣為流傳:擔任志工就是去混個資歷而已,沒有辦法改變這個社會甚麼,導致無力感產生,大家覺得做了沒有意義。

  無力感也來自於我們M型化社會的問題。我認為這社會分成兩種學生,一種是菁英學生,每天讀很多書,強調論述,關心社會議題。另外一部分人是家中比較貧窮,一下課就要去打工,或是打工打到沒辦法上課。對這些學生來講,誰執政與推行甚麼政策,有可能是他沒有管道知道,或者是他知道也不知該如何運用;對他們來說,政治太遙遠了,他只想顧好每個小時95元或100元的薪水就夠了,所以他們無法理解這一塊的東西。

  另一個問題是,現在媒體文化走向綜藝化,《聯合》、《中時》或《自由》在年輕人的族群中,比較少人看這三大報,比較多人會去看《蘋果》或《壹週刊》。這個情況是他們會把比較多的政治新聞綜藝化,認為政治是一個比較淺碟、有趣的事情;背後的論述或政策背後代表的利益,他們不會去討論,也不關心,導致他們沒有心思或機會去思考更深一層的政治問題,更不用說統獨這件事情。

  台灣年輕人多主張兩岸維持現狀對統獨問題的思考並不多

  現在年輕人聊兩岸關係,我們最常聽到的是維持現狀,一方面這是我們現在的政策;另一方面是大家也不知道統一好或是獨立好,因為沒有思考過統一或獨立孰優孰劣的問題。

  我覺得我們認為維持現狀較好,至少不管是對菁英學生或是需要照顧自己生活的學生來說,這個東西一來沒有進入到他們的生活;二來不管媒體說獨立可能會打仗或統一可能會失去現在的生活,導致他們聽到這些信息,多數朋友就覺得現在這樣就好,在國際社會上我們還是有獨立的政府與獨立國家的樣子,所以也不會特別想碰到這一塊。

  談到兩岸交流,剛好我才參加完國共論壇回來,剛才主委提到很有趣的事情是,如果這些年輕人以後成為領導幹部之後,要打仗的話他們可能不會打我們。這個議題在我們去的過程中也有聊到,因為大家也會聊到政治問題。我們是去成都,當地的學生對於台灣其實充滿興趣,去成都的台灣學生較少,成都的學生也很少來到台灣,所以他們對台灣充滿想像與好奇。他們也覺得在我們這個年齡層中,統一或獨立好像也不是我們現在真的要討論的東西,我們討論的東西是比較偏向非常世俗化的流行問題、玩樂的事情;我們去那邊除了開會,晚上就是繼續過一般年輕人該過的生活,吃飯、玩樂、KTV等,娛樂習慣與台灣相似。

  另外一方面,我們去那邊對他們也有影響,例如我們使用Facebook和Google這些網站,因為我們去大陸,我們無法認受沒有Facebook和Google的世界,所以我們就使用了分享軟體。對他們來說這些東西是新奇的,有些內地學生他們還不知道有這些東西存在,或是不知道去哪裡找這些東西來使用;所以我們去那邊和他們交流,或是他們來台灣之後,他們會發現這個世界上有這麼美好的東西。剛才提到陸生來台,我認為這是很好的交流機會,第一,台灣學生當然不會排斥他們;再來是他們來台灣之後,發現民主自由,有話可以直接講,包括使用網路的習慣,他們再把這些觀念帶回去影響周遭同學,比如說推廣自由,讓更多人發現多元、自由、民主是世界的普世價值。

  應把兩岸的青年交流變成一種庶民文化的交流

  最後我的建議是,現在兩岸青年交流比較像是一個大拜拜,或者說是比較形式化的活動。他們派學生來訪問,比如說訪國民黨黨部,可能一團人二、三十或一、二百人坐在那邊聽我們介紹,問幾個問題就走了。我們去那邊,也是早上開會,一個會議二、三百人,不是每個人都有發言機會,然後談的都是政策面或形而上的事情。

  在會議中我們聊到的一些問題,比如說台灣有壯遊計劃,如果我們關注的是一個庶民文化交流的話,我們希望是不是由兩岸來推動兩岸青年的壯遊計劃?舉例來說,下次我們去大陸訪問,我們住在當地同學的家中,他們來台灣訪問,也可以住我們家裡,而不是住學生中心或高級酒店裡面;他住我家,我才可以帶他認識我在台灣的朋友,他可以瞭解台灣年輕人的生活型態、談論的話題與我們關注的議題。我們去大陸,也可以瞭解到大部份的大陸學生,因為大陸學生要赴台代表交流要經過一個很嚴格激烈的篩選,所以我們沒有辦法接觸到他們一般的大學生或同學,比較屬於大陸基層或普羅大眾的層面。所以有機會我們去那邊與他們交流,變成是一種庶民文化的交流,我認為對兩岸的文化有正面幫助。以上是我的補充,謝謝!

  李允傑:剛才健豪談了非常多有趣的兩岸青年交流現況與觀察。我個人認為,兩岸青年交流基本上對兩岸來說都是好事。簡單來說,兩岸之間要和平、穩定,就是要理解,相互理解就比較不會產生誤會。也許年輕人比較沒有包袱,比較沒有意識形態的限制,所以兩岸青年的互動交流,對於將來兩岸的走向是有蠻大幫助的。接下來請楊教授。

  楊文惠:青年交流一定會給兩岸帶來正向發展

  首先,我們談青年人的政治認同問題,大家應該都蠻清楚的,就像政毅與健豪說的,基本上傾向維持現狀。不論藍綠,青年人感覺到台灣可以公投、可以有投票權,不同的價值觀比較可以被包容。在對未來不確定的情況下,維持現狀是比較容易受青睞的選項。

  未來會如何發展呢?更長遠來說,我也同意我們現在沒有辦法去想像比較遠的情況。但我和李主委一樣肯定青年交流,一定會給兩岸帶來正向發展。大家會愈來愈清楚看到兩岸青年各自的優勢。同時,年輕人越早彼此接觸,越容易產生真正的理解與信任,越容易彼此包容與相融,越能夠發展真正高貴深刻的友情。以後不管大局勢怎麼走,這份理解與情感的認同,就會是支撐兩岸走向未來最重要的基石!我們基金會在與北京交通大學多年合作推展兩岸大學青年交流活動,對此我們有真實且深刻的信心與見證。

  台灣青年議題裡最嚴重的問題在教育

  大陸青年到台灣,他們的企圖心可以帶給台灣學生一些衝擊與影響。我和李主委一樣,上課問一個問題,台下通常鴉雀無聲;也就是說,台灣在整個教育方向或動機的失落,在學習的熱忱與探索知識的熱忱上,是整個社會結構性的衰退,包括對問題的批判反省能力,問題意識的建構與理解。

  在整個青年政策中最空洞、價值掏空得最徹底的,其實是在教育環節。十年教改下來,學生的書包愈來愈重,以前說教材不要帶了,讓書包變輕,他們現在都是拖著行李箱去上學;以前是很多人在補習,現在是所有人在補習。教育價值的掏空與淪喪,最後只剩下競爭壓力;從小學到大學,這個情況愈來愈嚴重。教育應該要回到它的初衷:追求並探索知識,追求倫理與正義,豐富並肯定生命的價值,讓人活得像人。而不是淪為生存競爭的工具,流於庸俗或媚俗。我們尚未看到長遠的或振衰起敝的政策。但這遠比住房、生育獎勵等更根本且重要。

  國民黨做了很多但宣導不足民進黨擅長議題操作吸引年輕人

  事實上,我覺得青輔會與馬總統的青年政策其實是很充實的,也包括了一些價值觀的部分,比如說有關青年志工的小飛俠計劃,或者是鼓勵青年公共參與這部分,青年人的熱忱需要一個平台。剛才我們談世代正義、世代價值裡精神認同的問題,我認為國民黨是做得多,但是在行銷宣導或議題操作上,方法可能比較不切中年輕人的口味,但實際上是有成績單的。

  反過來說,民進黨的成績單可能因為執政經驗相對來說較少,或者在政黨發展歷史進程裡,還是以議題操作、活動舉辦為主。蔡英文主席去年競選新北市市長的發言,關於社會住宅,她說我們的社會住宅理念是以社會弱勢為優先,並將初踏入社會青年列入首要,我們不要把青年人趕出都市中心搬到偏遠的地方去,讓青年人留在都市裡面盡情揮灑開創的可能。

  蔡的論述只講一個重點,讓青年人留在市中心,不要把他們趕出去;而實際上國民黨很多住房政策也在做,可是民進黨在話術上、表達上快速切中年輕人的心理。民進黨操作議題能力與談話姿態與角度,是值得國民黨參考的。

  民進黨若過度操作青年議題可能帶來反效果

  民進黨很多的青年政策,表述再過度一點,就會讓人感覺流於操作民粹了。就是說,它沒有一個全面性的青年政策,可是它在談這個問題的時候,採用一種激化的口吻。例如2008年長昌配談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提四個簡單重點,第一人人有工作、生活有著落,背後隱含者人人沒工作,生活沒著落;第二人人有住屋、住者有其屋,影射年輕人都買不起住房;第三解決債務奴隸,表示年輕人貸款壓力太大;第四平衡物價,表示通貨膨脹,年輕人壓力大。我想任何一個年輕人看完之後,就會發現,天啊!我的處境好恐怖!進而引發對現狀(特別是執政者)的不滿。

  民進黨其實在這方面論述與說法上是很有力道的,但我還是要講,過度操作的結果,是激起民粹式的憤激情緒,可是真正的政策在哪裡?包括社會住宅如何落實?在都市規劃上、財務上都沒有具體的東西,或是讓人有一個明確的信心與想像,我認為那個願景還是很模糊渺茫。久了就會讓人失去信心。就好像我們剛才提的十年政綱,只聞樓梯響,不見有人來;或者是有人來了,猶抱琵琶遮九分臉,這其實才是真正的大問題。如果兩黨都習慣操作民粹,每選舉一次,對社會的破壞性就加深一次。人民對政治人物的信任也越脆弱,這不是個人形象好壞就可以挽回。

  兩岸交流與兩岸認同問題

  我切回來談兩岸交流對未來整個社會政治動向上會立即面臨的問題。前不久中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邵宗海老師提出一個研究,說兩岸關係愈來愈好,互動關係愈來愈密切,但民調結果是台灣人對大陸的認同愈來愈降低,這個結果看起來弔詭,但我認為完全合理。

  我看到報導,過去兩岸交流愈來愈熱絡,可是你會發現交流過程中主要是部分族群得到利益,大部分是台商、台幹這些中產階級、資深管理階層,這些M型社會比較趨向前端的這些人。現在的年輕人大概可以感覺到M型化的結果。接下來在社會裡誰要來承擔結果?好比說包二奶的問題、小三的問題,在百貨公司逛街碰到一大群陸客,這裡可能有插隊或文化上不調適的問題。也就是說,一些台灣人在台灣生活的條件、機會或生活環境是被壓縮排擠,這是一些側面的效應。

  不過當下我們遇到更重要的問題是,我認為兩岸交流正向發展到一個階段,都會面臨各自內部的矛盾。這個矛盾怎麼來的?過去兩岸不通的時候,距離會帶來美感,大家總是充滿美好或醜惡的想像,當交流愈來愈密切,越會認識彼此間的差異。對台灣的年輕人來說,未來在政治認同上是更大的問題,為甚麼呢?因為愈認識之後,愈瞭解大陸在整個政治文化、政治思維、信息傳遞上較單一,或者是壓力較大的一個氛圍,就會產生不認同或抗拒。而大陸內部也會遇台灣多元價值的衝擊,必須回應更為開放的要求。現階段看起來似乎欠缺充分條件。

  有沒有解套的方式呢?可能有。在台灣島內,有人慢慢在提重疊認同,這可能是要解決統獨問題所提出的概念;可是,這在現階段,從不太開放到愈來愈開放,台灣人會愈來愈體認到這是兩個不同的社會,包括言論自由、網路自由、價值選擇上的自由,我們開放黨禁、報禁很久了,大家也都習慣社會上有這麼多政黨;台灣的年輕人不會接受從享受既有自由,變成只有跟隨當局說的話,才是唯一的價值,年輕人最不能接受的可能是這個東西。

  持平而論,現在的年輕人面對到的環境壓力大,大陸方面與台灣不同,他們還在社會發展、高度競爭的階段,對當局政策的配合度較高。所以相對來說,整個文化、價值是比較單一。這對台灣青年來說較難接受。

  在台灣,重疊認同概念剛被提出,暫時也比較難被台灣年輕人接受,因為他們看到的就是這麼明顯的差異。當然在文化上或生活上,大家可能一樣聽周傑倫、阿妹,一樣看偶像劇;甚至大陸年輕人把學習台灣的流行文化、台灣腔當作一種平日生活的樂趣,這些都沒有問題。可是一旦談到政治,我覺得暫時雙方的認同差異只會愈來愈大,不會愈走愈近。這是未來兩岸執政者必須深切思考的。

  不過現階段交流日深,有一個優點是,台灣價值會愈來愈凸顯,尤其在政治自由、言論自由、多元文化的尊重包容、多元價值上,台灣人這樣的自我認同會愈來愈強烈。我們說年輕人比較冷感、比較沒有fu,這些東西會慢慢覺醒。因為看到雙方的不同,台灣青年對於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會愈來愈清楚與珍惜,並明白其可貴和得之不易。這對未來台灣青年的發展,是件非常好的事情。可是他面對到的問題就是,實際上重疊認同的難度。可是兩岸交流又要愈來愈密切,認同卻仍疏離,其中充滿矛盾,而我們目前還沒有看到一個很好的解套方式。

  李允傑:兩岸青年交流的影響是是雙向的

  楊老師剛才講的相當深入。我覺得兩岸青年交流的影響是雙向的,就是大陸年輕人在台灣感受到民主自由價值之後,他們也會去反思。其實胡錦濤說過新三民主義:情為民所繫、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事實上就是民族、民權、民生;他希望兩岸統一是民族主義,ECFA讓利是民生,但是在民權這塊是台灣人最重視的,如果大陸可以思考如何針對民權,穩健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兩岸的未來會有比較寬廣的空間。兩岸青年交流很重要,未來會怎麼走我們不知道,但至少在民權這一塊可以先起到一個關鍵的作用。接下來請殷瑋發言。

  殷瑋:年輕人是多元社會結出來的果

  我發言分兩個部分,回應兩個問題:第一個部分,青年人對於公共事務的整體想法,是政治形象問題,第二部分是兩岸青年交流。

  第一部分,今天的討論一直在談青年,好像我們知道青年是誰,但是回過頭來想,誰是年輕人?如果我們很量化的看,所有民調把20到29歲這群人界定為青年人;如果你用Facebook的邏輯的話,年齡分層18到24歲是一個階層,25到34歲是一個階層,這兩個部份合起來可以算作是青年人。這是量化的想法,但這樣我們還是看到一群面貌模糊的人頭;如果我們真要給年輕人一個既有共通的圖譜的話,也許要回到他們成長的年代,來看他們到底是甚麼樣的人,與前一世代、後一世代又有甚麼不一樣。

  我認為,年輕人是多元社會結出來的果,是數位時代開出來的花。關於多元社會結出來的果這部分,我26歲的時候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國際關係與全球化,講課的時候因為我想要與其他老師不一樣,所以我就回過頭來爬梳我自己身為亞洲人、身為台灣人、與學生年紀沒有差那麼多的年輕人的生長背景。我發現很有趣的事情是,我念幼稚園的時候是1987年,1987年是解嚴的時候,也就是說我從家庭的私領域跨入公領域的時候,我開始面對社會的那一刻起,我面對的是沒有黨禁、報禁、有言論自由的台灣社會;從我踏入公領域起,我從來沒有面對過戒嚴時期,我是七年級生前段班的人,而1980年代後期出生的這群人,他們面對跟我一樣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生長。

  這是一個甚麼樣的環境?漸漸的是一個兩岸交流開放風起雲湧的環境,一個國際化、全球化的環境,新移民、移工出現在台灣社會的環境,關於我群的定義開始徹底被改變的一個環境。更多的國際政治與兩岸關係底下所影響的台灣90年代故事,我在這邊也不需要多說,所有人都非常清楚。重點是我們是多元時代裡結出來的果子,因為我們的生長環境當中,從一開始就面對各種不一樣的浪潮,而我們面對的社會與世界是不斷在改變的,與以前長期在冷戰結構底下所面臨到僵硬的、不動的國際格局與台灣內部政治環境,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我們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所看見的世界本質,也許就與上一個世代有所不同;如果無法掌握到這個本質,就沒有辦法掌握到首投族心裡在想甚麼。我覺得這是我們這個世代年輕人第一個不一樣的地方。

  我們回過頭來想,中國大陸的年輕朋友,與我同一個時代的人。我從大學開始參加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與許多交流活動,在國外念書的時候也碰過很多大陸朋友,他們也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之下成長。我們這一代,米蘭昆德拉在他《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中引用了貝多芬的最後〈旋樂四重奏〉當中的一個樂章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也就是說面對人生當中兩難的時候,那個決定如此沉重,有這麼多條條框框加諸在你身上,我們面對的不是一個非如此不可的世界,我們面對的不是一個非如此不可的台灣,不是一個非如此不可的兩岸,我們面對的是有何不可的社會與世界。所以,我們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就我看來,有有何不可的開放與包容,如果這個特質可以掌握,我相信大家更可理解到這個特質年輕的台灣人在想甚麼。

  年輕人是數位時代開出來的花

  第二個部分,我們是數位時代開出來的花。Windows作業系統在1985年問世,Apple公司在1970年代末期成立、1990年代成為第二大作業系統,都是我們成長的過程。我是虎尾農村長大的小孩,從高中開始,我唯一與世界連結的管道是BBS,我成長過程當中靠著網路汲取世界的知識、釋放我對世界的熱情,我相信與我同一個時代長大的年輕人都是這個樣子。甚至更早,也許從國小、國中開始就用電腦吸收信息,然後我們念書過程當中,Facebook出現了、社群網站出現了,這是我們習慣的變動性世界當中不變的東西,就是永遠都有新的東西,這是數位時代的邏輯,兩岸年輕人也許都是如此。

  回過頭來想誰是年輕人?他們所想要主掌的時代,他們將來一定會承接下來的時代,就是多元加數位時代這兩個東西。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從最近年輕人的表現也可以得到印證,年輕人有兩個很重要的心態:一是文化、在地、行動力;另一個是社群、互動、新民意。

  甚麼是文化、在地、行動力?很簡單,你看反國光石化這件事情就可以得知,反國光石化這件事情有政府的力量在裡面,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社會第三部門或說是社運界的力量非常強大,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青年人在其中的角色,從去年反國化石化大集結開始,他們就用阿凡達來鋪梗,把自己打扮成納美星人來表達訴求,這樣發聲成功地博得媒體版面;第二次四大蚵報創意展現,更獲得文化界與社運界全面的認同,把台灣的四大平面媒體標題、版面設計都改成預言報。姑不論他們的政治立場或社會立場,他們所展現出來的文化力量、在地關懷與行動力,絕對是這個世代特質。今天模組一開出來就不會再後退,這些東西已經是既成事實,這個世代接下來會繼續展現的特質就在這個地方。

  至於社群、互動、新民意,我們在web的時代裡長大,我們在網路時代裡與世界做連結,web從1.0到2.0,甚至有人說現在是3.0,不管這是政治操作語言或社群行銷界的神話,總之,我們看到網路邏輯進入我們生活當中。我們回過頭來想,民主政治的本質,難道不就是人與人之間平等雙向溝通互動嗎?如果這是所謂草根民主的真實意義的話,web2.0的真實意義就是如此,每一個人在網路平台、論壇中都有平等發聲權,而且溝通註定是雙向的。

  我們從前次五都選戰當中,就可以看到這個趨勢:要爭取年輕人的心,你不能不用他的語言,你用他語言的時候,你必須與他雙向平等的溝通。因此,年輕人的整體時代長這個樣子,在時代中被培育出來的時候,群像圖譜就是如此,我們必須掌握這件事情,也許才能夠進一步瞭解台灣年輕人到底在想甚麼,而且這也是我們已經努力、未來也會繼續努力的地方。

  台灣對於兩岸青年交流要有自信

  第二部分兩岸交流,光從去年兩岸關係條例、大學法與專科學校法,所謂的陸生三法過了以後,很多更頻繁交流的機制、更制度化的兩岸交流機制被確立。在我們建立起來的規則與管道之中,所有交流可以有更好的規範,以及更安全確保。

  剛才李主任也提及,擔心可能會影響台灣學生就業問題,或者是來的學生夠不夠頂尖;李主任的希望沒有被遺忘,社會大眾其實也不需太擔心,我們有三限六不,很多我們該做的事情已經在進行、實現當中。剛才楊老師也說,更加頻繁的兩岸交流,不見得會帶來政治上非如此不可的答案,答案反而有可能是與大家預期不一樣,這也是重要觀點,我們在這邊不做評論。重點是,台灣要有自信,特別是台灣學生要有自信,愈開放的意識可以帶來愈公平的未來,反過來說,愈公平的意識可以帶來愈開放的未來,這是我對兩岸交流的看法。

  李允傑:謝謝殷瑋,接下來請明浩。

  楊明浩:統獨議題也帶有價值問題

  再談深一點,我認為國民黨現在的經濟和兩岸政策,不是過度依賴大陸的問題,而是執政上沒有公平正義的基本施政價值,而事實上這在過去民進黨施政的後期也非常的嚴重。而這背後代表的就是對青年族群長期利益上的漠視。而現在這個時代的青年工作,需要的是長期治理的視野,而不是炒短線式的競選活動和政治操作。國民黨現在仍兩岸政策上一直被民進黨有效的批判,表面上看來是統獨的問題。但我覺得這背後也隱藏著一個世代正義的價值問題。

  我們看到的統獨議題,是1949年國共內戰後,台灣兩個政治社群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因強烈的碰撞和國民黨在當時高壓統治,才型塑出來的兩個對立的社會結構。但現在的年輕人,雖然也受到政治社會化的影響,可相對來說是比較小的。所以年輕人心底應會更重視價值,這從民進黨過去之所以能成功的攻佔青年選票就很容易看出來;當時國民黨代表的是官僚、僵化、封閉,而民進黨則展現出多元、活力與開放。因此,民進黨在年青選票上,贏國民黨贏的是價值,並不是統獨。2008年總統大選前羅文嘉就說民進黨輸了,其實也是輸在價值上的沉淪,因為,沒有一個貪腐、不愛國的政客或政黨還能保有著價值的光環。

  我認為,現在國民黨在經濟和兩岸的政策上,所表現出來的是過度的偏向財團,而沒有一個核心的施政價值來引導,這也是漠視青年的表現。現在我們看民進黨對國民黨傾中的批判,對ECFA的操作不但在中南部有效果,年輕族群對這個問題心裡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憂慮。這是因為國民黨沒有核心價值,所以國民黨更嚴重的問題是--已經失去思想和信仰,這是最的根本和最核心的問題。另一方面,現在兩岸在競爭,也是在競爭的人民價值上的選擇。要選擇甚麼樣的生命態度和生活方式。從經濟的角度來說,年輕世代對兩岸發展走向的態度,背後其實很大一部分也在於價值上的判別。

  新時代需要點新觀念

  總的來說,我認為時代在變,環境已非,政黨對青年工作的思維也要改變。我認為這個時代需要一點新觀念。就像馬蕭在2008年的青年政策一開頭就提到過:每一個新時代的到來,青年都是時代改革的領航者,同時也是新觀念的見證人,青年的態度決定了台灣未來的走向。我認為,包括經濟新舊結構的交替,加上全球化政經風險等問題的不斷出現,正表示著一個新的時代的來臨-是一個不連續的時代。但問題是,這個新時代需要甚麼新觀念呢?我扼要的舉兩個例子來提供兩黨參考:

  兩岸交流也是兩岸價值的競賽

  第一、這個時代的青年政策必須要有一個基本的認知,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面對的是一個更開放、更緊密的世界中,簡單來說,我們都活在相同的魚池中,無論生活在世界的任何角落,誰也無法獨善其身。所以,民進黨反對開放陸生來台和採認大陸學歷,是把自己給困在舊的時代了。過去兩岸長期互不往來、不交流是1949年的國共內戰,這是由於歷史上偶然的因素造成的。但兩岸關係是被鑲嵌在一個更大的全球化脈絡之下,所以,當中國大陸1989年改革開加入全球化的行列後,兩岸交流正常化就是一條遲早得走的路,更別提兩岸還是同文同種了。但這條路上,台灣與大陸除了經濟上的交往外,更重要的就是兩岸在價值上的競賽,誰更重視世代正義、人權和民主,台灣現在雖保持領先,但這中間還有很多在這個新時代要重新反思和再努力的空間。這是我對民進黨的建言。

  起業型社會與社會型企業

  再舉一個例子,我認為馬政府光提一些亂槍打鳥的創業就業,和一堆批發式或包式的青年計劃,都極缺乏前膽性的思維和視野。我認為,起業型社會與社會型企業也是這個時代需要的另一個新觀念。因為,這個時代需要鼓勵大量的年輕人去創業,但創甚麼樣的業呢?社會型起業就是以公共利益為目標的營利事業,最著名的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創立的葛拉敏(鄉村)事業體,且在全球都已有成功複製的經驗。在台灣也有一些人在努力嘗試,包括社區及微型企業。而且,舊的企業體要轉換為社會型企業其實並不容易,可以想見,社會型企業必定大多是新創的事業。從青年政策的角度來說,推動起業型社會與社會型企業幾乎是一體兩面。台灣應鼓勵年輕人勇敢的創業,且更該鼓勵的是社會型企業的創業。因為,社會型企業能提供現在商業體系無法滿足的服務,對於現在許多新的資本主義所產生的困境,也能提供一部分緩解的路徑。並且,也會有更強大的動機去擴大雇用-這不但有助於減輕失業,也可同時的解決許多的社會沉屙。上述是我各自對兩黨來做個比較簡要的小建議。

  李允傑:因為時間關係,我們進行最後一輪總結與補充。

  李政毅:政黨如何讓人民感到有希望最重要

  今天很多人談到在青年政策上政府的角色是甚麼,我想有很多東西都一直在重演。我記得2006、2007和2008年陳水扁執政第二任、民進黨尋求連任的時候,內部有個很重要的聲音跑出來說,我們做這麼多事都沒有人知道,我們要全力以赴多加宣傳。我們就出了很多宣傳,如雪隧、高鐵等等政績,在電視上打很多廣告,結果我們還是輸了2百多萬票。

  我在這邊只是提醒說,你做甚麼事情,台灣人民基本上都認為選你出來就是要你做事情,不要跟我講人情。重點是說,本來政府的角色就是為人民做事,做不好我罵你,做得好我不會給你鼓掌。所以關於青年這一塊,我當然知道,無論在民進黨執政期間,還是在馬總統執政的時候,一定都做了很多,不可能甚麼都沒有做。

  我認為,政黨如何給人民光榮感覺、一個未來價值的取向,讓人民感到生活有希望,才是最重要的,所有的政績都是應該做的。

  李健豪:除了菁英層面的交流兩岸基層民眾的交流更重要

  簡單來說,關於青年政策與兩岸交流部分,剛才大家提到青年人注重光榮與理想性,對此我也承認,因為年輕人的確會在一開始被這種東西所感動。當最後要做決定的時候,有點像是回歸理性,理想與願景的確是非常美好,但我覺得最後還是要回歸到哪一個政黨才能真正做到上述這些理想與願景,這才是最重要的地方。

  兩岸交流部分,我覺得如果能夠在比較菁英式的交流外,拓展到庶民文化的交流、兩岸基層民眾的交流,對兩岸交流才有正面助益。另外一個給友黨的建議是,如果可以的話,或許也可以多多與對岸做交流,或許在兩岸問題上我們會比較有共識可以討論。

  楊文惠:大陸對兩岸青年交流要更有自信

  我們基金會十年前開始做兩岸青年交流的時候,只能談文化與生活,要迴避掉所有敏感的政治問題,所有敏感的用語。到了07、08年之後,我們慢慢可以談到全球數位落差、台灣的經驗、全世界的經驗、大陸的經驗。這十年來的發展真的令人驚艷。

  我們在做青年交流,也慢慢走出新的方向,跳脫兩岸政治的格局,還有狹隘民族主義操作,開始談全球性的問題,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比較可以凝聚青年共識,或未來整個社會發展方向的一個廣闊、有可能性的道路。

  我剛才談到的矛盾,好像是遇到一個瓶頸很難突破過去,我現在還不知道要怎麼才走得通,但是如果大陸走得通,我覺得更遠之後的那個未來的藍圖與願景,是真正的走向全球公民意識。我認為這對大陸來說是真正自信的表現;如果說大陸能夠不只談大中國思想、或者大中華民族主義這些東西,而放眼它在全世界作為強權的責任與價值,我相信會比較能夠建立出一個台灣人可以認同的一個橋梁。

  對台灣來說,我覺得也是一樣,剛才明浩提到藍綠的問題,在過去很多時候是進入一種意識型態、族群的撕裂與操作,事實上也會讓整個台灣愈來愈走不出去。我歸結到一個重點是,像我們做青年交流,今年我們談的議題是綠能、環保,就是全世界的青年人在這個時代應該關注的議題。這就能凝聚共識,走向世界。

  我們在講世代正義的時候,我覺得我們要把眼光更放大一點,不要談在大陸的世代正義或是在台灣的世代正義,我們談全球的世代正義。像日本核電廠爆炸的災難,全世界哪一個國家可以不受波及?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我想我們是可以走到一個共同的平台。台灣內部也一樣,政治生態、藍綠對決這個格局要再拉大,把未來真正的遠景與價值拉出來。這是我簡單的結論,謝謝。

  殷瑋:爭首投族是爭民心爭價值

  黃金十年台灣路,力爭百萬首投族,我強調首投族不是爭選票,爭的是民心、價值;新的時代一定會有新的政策與思維。我剛才說新的時代是文化的時代、行動的時代、在地的時代、社群的時代、互動的時代、開放的時代。因此,回到第二個部分的大問題,台灣青年怎麼看兩岸關係,重點是我們必須無所畏懼,我們不要閉鎖,鎖國的老路我們不該繼續走,我們應該要對台灣有信心,在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前提下,面對新時代的兩岸關係。

  楊明浩:2008年民進黨輸的200萬票是價值沉淪

  總的來說,民進黨2008年輸了兩百多萬票,我覺得那是價值問題。羅文嘉在2008年選前就說:民進黨已經輸了,因為被阿扁搞成這樣,但馬英九多謝長廷的那兩百多萬票哪裡來的呢?就是年輕選票,全部跑掉了,就這麼簡單。所以,現在的青年工作真的要重新反省,不能再用以前炒短線、膚淺的選舉策略的方式去從事青年工作。因為現在時代背景已經完全不同,現在年輕世代連每日的生活都面臨赤裸裸的生存壓力,再炒短線只會讓年輕人覺得更肚爛(台語)。過去可以做,那是因為台灣社會剛解嚴,整個社會被壓抑了六十年,社會力需要解放、要有一個出口,那時做可以拿到選票。

  但現在不是,現在我們面對一個全新的時空環境,知識經濟全球化的競爭和壓力直逼到每個年輕人的頭上,直接的在承受這個破壞性的壓力。而且,再過兩年,台灣就達到一百萬碩博士的人口,他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失業,我想大概會有七十萬以上的人找不到合適的職缺,而且現在博士找不到教職的就已滿街跑了。這些失業的高知識分子,他們要幹嘛?第一個是不爽,第二個能做的就是寫東西批判政府。知識分子不會在那邊等死,知識分子手上有武器,他們有筆、可以寫、可以說,最後知識份子會被迫採取行動來自我保護。這看似純粹的經濟或教育問題,也藏著世代正義的價值問題,這是可能產生社會解構的壓力,也是既有政治結構重組的源頭。

  藍、綠兩黨不具備引領新時代的特質

  所以,這個不一樣的時代,兩黨最好不要再用舊的思維從事青年工作。國民黨之所以看來2012年還可以勝選,那是因為沒有替代人選(alternative),但並不是因為國民黨做得好;相反的,國民黨做很爛,但是民進黨過去做得更爛,令人無法放心。可國民黨不要覺得高枕無憂,因這時代已經替台灣的第三個的政治力量開啟了一條裂縫;要是國民黨2012年之前不重新的反省青年政策上失陋,一個政治社會的重組就在眼前。

  再拉回到現在台灣學校的氛圍,我要說的還是年輕人都沒勇氣、沒鬥志和希望,畢業後只想找個2萬8的鐵飯碗,一堆人往公務員的窄門擠。這會讓台灣經濟發展逐漸的喪失活力,社會的流動性受到巨大的衝擊,更別提短期上的台灣競爭力指標會產生直接的折傷。

  台灣校園中的這個氛圍,我認為是台灣社會未來最大的隱憂之一。但另一方面,我認為台灣的新世代事實上是非常有創造力和想像力,也應具有足夠爆發力能夠面對一個新時代的挑戰,說他們是草莓世代,是只看到了他們比較溫馴的一面。但另一面,這看似柔弱的草莓卻還帶有了點狂野的小刺。

  但這些狂野的草莓們,是因台灣藍、綠的政治領袖(群),欠缺能洞見世情已深刻轉變的能力和特質,至今還在不斷的用口號和低層次的選戰技術來處理青年問題,甚至是無厘頭的在反對兩岸的青年交流。這已不僅是能力不足的問題了,而是從本質上藍、綠兩黨比爛不比好;比選舉、口號而不比理性政策。兩個黨在對內政策上提不出差異,對兩岸政策又將把統獨弄成一個解不開的死結。我覺得,這就是台灣年輕世代現今缺乏勇氣、向下沉淪的關鍵源頭之一。

  新世代需要面對新時代的勇氣

  所以,台灣的年輕人不但是欠缺一個完整的新世代政策,也缺乏一群能夠激發他們潛力與熱情的領導人(群)。我舉個小故事來說,美國很多共和黨的人認為已故的總統甘迺迪根本就沒甚麼建樹,不懂為何甘迺迪會被歷史學家評為一個近乎偉大的總統,且他還是讓美國捲進越戰的原兇,但甘迺迪得到很多當時年輕人的認同。甘迺迪之所能成為一位近乎偉大的總統,可以從他的月球演說(moonspeech)中的--去挑戰困難的精神來觀察。他曾說選擇登陸月球這個目標是因為:在十年之內,將人類送上月球,並且安全地返回…是因為這是困難的。。

  這也是在當時冷戰的時代背景下,美國為了與蘇聯對抗而提出了具有挑戰性的願景。他在1961年的演說中十年之內要帶領美國登陸月球,雖然甘迺迪在1963年就被刺殺身亡,但1969年美國,也是全人類就真的做到了這件事。我認為,甘迺迪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位近乎偉大的美國總統,並不是因為他真的做了甚麼。只因為他--鼓舞了一個世代年輕人的希望、熱情和勇氣-讓整個新世代能夠不畏懼困難的挑戰。我相信如果這一代台灣的年輕人能身歷其境的感受到那一刻,就不會有一堆才華洋溢的年輕人,畢業後的唯一的希望是考上公務員。

  我認為,台灣的年輕人在這個時代,需要的是一個能鼓舞新世代熱情與勇氣的政治和社會精英。並且,還能在兩岸的價值競合中,能預見即將橫亙在眼前的新時代和巨大挑戰。同時,也願意對台灣自身做深刻的反省與批判,來突破和超越這一個正逐漸遠颺的舊時代。然而,我在現在國、民兩黨的領導人和中生代裡,都找不到具有這樣特質、氣度和心胸的領袖(群)。更別提,台灣要如何的在新時代與對岸的價值競合中,試著引領中國大陸反省我們中華文明本身的價值和缺陷,在中國正要重新走回歷史舞台的時刻,好好的思考要如何的為全人類,來提供一個比現今西方文明更好的可能性和選擇性。

  李健豪:剛才忘記幫本黨辯護一件事情是:本黨並沒有失去信仰,我們的信仰就是務實,而讓人民有利地過生活,謝謝!

  李允傑:結語

  今天的論壇,大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做了非常充分而雙向的溝通,也得到非常多寶貴的意見。因為時間關係,我簡單歸納出兩個主軸:

  第一,青年政策不管執政黨或在野黨,都不應該炒短線,都應該從真正關心年輕人出發。我們常說年輕人是正義小天使,富有正義感,比較在意的是價值,這個部分我們將來如何用年輕人的語言進行平等的雙向溝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作為政府青年政策的執行者,當然我們過去被人家說做得多、說得少,都在解決實際問題,這是確實的。馬政府最近這一年以來,也抓住解決年輕人的實際問題,包括年輕人住房問題、居住正義的問題、助學貸款問題、就業問題、薪水問題等,事實上馬政府真的很用心在解決年輕人的實際問題。但是很多人說你做得多、說得少,所以一些人沒有fu,所以我們現在也改變了,如奢侈稅的問題,他開會就說居住正義四個字,一聽就懂;國光石化就說環境正義,年輕人也一聽就懂。

  我作為馬政府的一分子,上任第一天就開始校園talk秀、全台走透透。我辦一百場大專院校的宣講,講甚麼?有一部分年輕人還不知道青輔會在做甚麼,我希望讓所有年輕人知道,我們青輔會提供哪些服務項目、有哪些資源平台可以利用,包括我們的青創貸款、志工服務、政策論壇、青年壯遊等等,我們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參與。同時,我們也透過宣傳的過程,讓年輕人知道政府的哪些部門在照顧年輕人,哪些資源可以使用,讓年輕人知道政府也希望能夠做到年輕人想要的公平正義境界。

  第二,兩岸青年交流,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趨勢,大家也同意兩岸青年交流對兩岸年輕人的影響正面遠大於負面。兩岸青年交流從過去比較具有侷限性,走向多元豐富開放趨勢,在這樣的趨勢當中,台灣要有信心,台灣不需要迴避。我們也建議,未來兩岸青年交流可以多管道,包括兩岸青年之間組團互訪、論壇、非營利組織、大學間的交流,都可以做為兩岸青年交流的管道。尤其是陸生來台之後,台灣學生與大陸學生的交流互動會愈來愈多,這對未來兩岸之間的發展,必然帶來一些衝擊,產生兩岸關係的新樣貌。這都是未來值得觀察的現象。我就做這兩點簡單、但是非常重要的結論。

  評論員簡介:

  李允傑: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公共政策哲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Fulbright訪問學者、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駐會顧問、空中大學公共行政系教授兼主任、海基會顧問;現為行政院青輔會主任委員。

  李政毅: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畢業、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就讀中;曾任許信良青年軍領隊、省議員邱茂男特別助理、決策民調中心研究員、南投縣政府林宗男縣長機要秘書、民進黨台北市黨部主委,民進黨中央黨部社運部及組織部副主任;現為民進黨青年部主任。

  殷瑋:台灣雲林虎尾人,1982年出生。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學士,英國威爾斯大學國際政治學碩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政治學講師、博士候選人。國民黨青年團執行長,馬英九總統競選連任辦公室發言人。

  黃健豪:台灣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班;現任中國國民黨青年團總團長、國民黨指定中常委。

  楊文惠: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現任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財團法人世界領袖教育基金會董事。

  楊明浩: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畢業、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班;曾任新新聞週刊記者、中華民國宋友總會青年部副主任;現為第三社會黨研究員。

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8/24(星期三)百國homestay



 強調國際交流意義的「國際青年周─百國Homestay」活動,已在台灣接待家庭中產生漣漪。兩百五十位各國青年來台後,台灣接待家庭透過網路社群彼此分享體驗和心得,更進一步分享資源和串連,讓分散各地的國際友人能認識其他的外國朋友,也能感受到在地濃濃的人情味和台灣之美。

 這個社團的發起人是年僅十七歲的林佳宜,準備升高三的她,主動提出擔任接待家庭的申請,並擔負建立社群及整理通訊錄的責任。「我在暑假參加新聞營時擔任小組長,這個經驗讓我發覺,承擔責任會讓自己認識更多人,也收獲更多。」林佳宜說,營隊中組成的網路社團啟發了她,讓她運用在這次國際青年周活動上。

 這些分散各地的接待家庭會在網路上公告自己的計畫,有興趣的接待家庭可聯絡加入,因此舉凡爬山、做鳳梨酥或逛博物館等活動,都能夠分別計畫但一起行動,有效且豐富。

 八月中幾個接待家庭會合同遊鹿港,桃園的余秀蘭和來自巴拉圭的馬可仕(Marcos Gilberto Correa Prieto)就是其中一組。三十六歲的馬可仕來頭不小,他是巴拉圭國家政府財政總審計長,這是第二次來台灣,「以前我曾到桃園研習土地改革。」

 從巴拉圭來台灣,需經三天飛行,四次轉機,但馬可仕不覺疲勞,熱情參與活動。他積極體驗各種新鮮的事物,如擲杯求籤,也寫了許願卡。擔心台灣的神明不懂西班牙語,馬可仕寫上韓文,「因為都是亞洲文字。」每當接待家庭挑戰國際友人「台灣小常識」時,馬可仕也會反問如「台灣第一位總統是誰」之類的問題,看著大家愣住的表情,他掏出了一大袋十元硬幣搖晃著,「就是這個人」,在這位巴拉圭朋友心中,台灣第一位總統是孫中山。

 為了讓小孩能夠有國際觀,余秀蘭一家申請擔任接待家庭,原以為政府官員應該嚴肅呆板,不料馬可仕相當活潑,「我們一起去鼻頭角浮潛。其中巴拉圭先生和兩位烏茲別克的朋友都來自內陸國家,但玩得相當盡興。」

 家住彰化秀水的蘇微雅是當地人,接待的是巴西大學生希歐。因去年她到英國遊學受到接待家庭照顧,認為自己也應回饋給來台灣的國際友人。而希歐則立志要遊遍世界,台灣也是他的目標。

 「我們這些接待家庭大多沒有經驗,需要彼此幫忙,在這個活動結束後,社團會開放,好讓更多想成為接待家庭的人加入,彼此分享經驗。」林佳宜很高興她的暑假這麼豐富。

 林佳宜一家接待的是來自蒙特內哥羅的大學生Miroslav Boljevic,他替自己挑選「林清洋」這個名字。林清洋坦言自己對台灣不熟,但他認為台灣有著別於歐美的溫暖,主攻攝影的他,每天都以特殊角度拍攝台灣,上傳網路讓親友欣賞台灣之美。

 「我將來不一定有機會留學或出國,但我很想要瞭解世界,既然這些國際友人走了進來,我就要給自己這個機會。」林佳宜說,父母尊重她的決定,但她畢竟是個「考生」,父母於是鼓勵她「考上好學校,就讓她去蒙特內哥羅遊玩」,林清洋也要林佳宜保證好好讀書,好換他做東道主。

8/23(星期二)學貸青年窮

學貸青年「到窮」指數高 籲修法助脫貧
2011-08-23 【中廣新聞/蕭照平】
青年團體呼籲政府修法,要求學校必須提高獎助學金,協助經濟弱勢學生,並且應納入「量能還款」的機制,而如果貸款人在還款期限內,長期低薪,政府就應該出面幫忙,協助青年脫離貧窮。

畢業生不只是面臨失業問題,也面臨貧窮問題。民間團體「青年要好野」執委陳方隅表示,進入職場的青年,因為背負學貸,再加上面對低薪以及「非典型勞動」的常態化,使青年難以脫離貧窮。

陳方隅認為,政府應該推動修法,明定教育部與學校,應該設置獎助學金制度,保障弱勢學生的受教權。

除了要求補助法制化之外,陳方隅更建議,還款方式應該要納入「量能還款」機制,甚至未來二十五年內的年收入,都沒有達到平均薪資的六成,政府就應該出面幫忙。

青年團體呼籲修法,為的就是希望背負學貸的青年,踏入職場的「到窮指數」別再創新高。

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

8/22(星期一)吸引背包客 台南鹽田文化村改造青年旅館



台南市安南區鹽田文化村閒置空間將改造為青年旅館,希望吸引背包客上門。
記者邵心杰/攝影台南市安平區橡欣樓及安南區鹽田生態文化村兩處閒置空間,結合背包客遊程,將改造成青年旅館案,市府觀光旅遊局長陳俊安期待在中央政策支持下,這兩處特色空間能點石成金,重新出發。
目前經營鹽田生態文化村的台南市鹽友關懷協會專案經理李珊珊說,今年1月提出8間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想經營民宿,但礙於建物執照及土地使用法規限制需克服,如今當局想做「青年旅館」,「這是可行的」,該會也贊成。

李珊珊表示,平價青年旅館可以吸引背包客上門,也可讓大家知道當地鹽業工業遺址,與該會推動文化、生態與鹽業工業學習,及深度導覽的目標不謀而合,「我們不要走馬看花,或只借廁所的遊客。」 4年前,鹽田生態文化村一天內曾創下10多輛遊覽車入園紀錄,之後因沒有政府資源挹注,遊客量一落千丈。李珊珊說,苦撐到勞委會及文建會出面協助,今年由1月100多人次,增加到7月1、2000人次入園,甚至有遊客一周內連續帶不同朋友前來參訪。

安平區橡欣樓當初因涉及工程糾紛閒置迄今,被地方批評為「蚊子館」,市府配合公共工程委員會提案,有意把橡欣樓及鹽田生態文化村改造成青年旅館,獲得中央支持。 陳俊安說,安平及安南兩地具有豐富歷史、文化、生態資源,卻缺乏提供年輕人住宿場所,他期待在中央政策支持下挹注更多資源,能讓這兩處特色空間點石成金,重新出發,「多了青年旅館,兩地觀光旅遊前景將大不同。」



全文網址: 吸引背包客 台南鹽田文化村改造青年旅館 | 綜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540964.shtml#ixzz1VivTUj1r
Power By udn.com

8/21 慶建國百年 菲華青年羽球會友

慶建國百年 菲華青年羽球會友 【2011/8/21 17:55】

〔中央社〕為凝聚青年對中華民國的向心力,同時慶祝建國百年,菲華青年服務團今天舉辦了1場羽球賽,吸引約百名青年參加,中華民國駐菲代表處官員也組隊共襄盛舉,場面歡欣熱鬧。

菲華青年服務團慶祝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羽球賽,是由菲華青年服務團總團部主辦,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駐菲機構菲華文教服務中心協辦。

開幕典禮於上午9時30分時在馬尼拉1家羽球館舉行,由菲華青年服務團總團部理事長莊漢香擔任主席,中華民國駐菲副代表徐佩勇擔任監誓人。

這場球賽吸引來自大馬尼拉各地約100名菲華青年參賽,分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及女子雙打等4組進行。

莊漢香表示,菲華青年服務團每年都會舉辦羽球賽,今年融入慶祝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的主題,意義非凡。

他說,菲華青年服務團從民國60年代開始一直到現在的100年,每年都有青年組團返台觀摩或旅遊,藉著羽毛球賽的活動大家齊聚一堂,重溫美好回憶。

徐佩勇感謝菲華青年服務團長久以來堅定支持中華民國,希望大家在球場上全力拼搏的同時,要以交朋友、切磋球技為主,保持良好風度,展現運動員精神。

菲華青年服務團成立於民國43年5月,當時團員僅100多人,經過57年的發展,如今規模已達1萬多人,團員遍及菲律賓各地區。除了服務僑社,服務團也向菲國弱勢族群伸出援手,提供義診、贈藥、賑災等活動,促進台菲友誼。

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8/20 萬人鬥牛

由行政院青輔會主辦的「萬人鬥牛,台灣一百」3對3鬥牛賽,8月20日在臺北體育館展開總決賽,共進行120場賽事,土庫、白帶魚一號分別登上社會男、女組冠軍寶座;籃球隊與籃球場夜未眠在大專男、女組稱王封后。

青輔會主委李允傑在閉幕式中頒獎給各組優勝隊伍。參賽96隊一起度過一個充滿熱情活力的鬥牛假期,大家相約明年見。

主辦單位特別製作冠軍紀念衫,送給各組冠軍隊伍,為今夏最熱情的3對3鬥牛賽留下最珍貴的記錄。

這項比賽是以35歲以下年齡層的中外青年為訴求,加上各隊都是經過分區預賽取得決賽權,因此總決賽各場比賽進行得相當激烈。

社男組擁有210公分老外長人球員詹申正的GDB-Butchers,於中午迎戰南區冠軍佳里隊,GDB-Butchers靠詹申正一夫當關擋在籃下,另二位隊友在外圍頻頻放冷箭,讓佳里隊束手無策,終場由GDB-Butchers以13比5獲勝。

GDB-Butchers接著在社男組四強賽與GDB-SC兄弟鬩牆爭決賽權,GDB-SC因陣中主力Brandon Durham請假上教堂執行牧師工作而實力受到影響,GDB-Butchers一輪猛攻以 13比5搶進決賽,繼續與由成功大學球員為班底的中區冠軍土庫隊爭奪冠軍,GDB-SC則與華梵基金會A爭季軍。連戰二場的GDB-SC對戰以逸待勞的華梵基金會A果然吃虧,以11比12落敗,華梵基金會A獲得季軍。

GDB-Butchers與以中醫大學學生為班底的中區冠軍土庫隊交鋒爭霸,兩隊實力相當,互有領先,並且數度平手,GDB-Butchers靠天龍詹申正緊守禁區賣高,但土庫在終場前投進一記三分球,終以13比12險勝GDB-Butchers,贏得冠軍。

社女組冠軍賽由以中區第三名進入決賽的白帶魚一號與南區第三名我只是想打球對決,兩支隊名都很有創意的娘子軍對陣吸引全場目光,白帶魚終場以8比4贏得社女組后座,我只是想打球名列亞軍。

大專女子組后座之爭,以清大為班底的發揮實力,籃球場夜未眠以15比2擊敗CSL,登上后座。高中女子組勁旅小港A橫掃千軍,以13比2勝對不對不,贏得冠軍。

國女組以代表北區參賽的三隊最風光,最後包辦前三名,員山國中A力克礁中B封后,礁中B名列亞軍;以北區第三名打進總決賽的壞脾氣最後名列季軍。

在中午休息時段,大會並舉辦一場三分球大賽,共有一百多位神射手參加,投進三分球者都獲得大會獎品隨身碟,拿到獎品的人很開心,沒有順利過關的人也以球會友,都有收穫。


原文網址: 萬人鬥牛 土庫青年驚濤駭浪中將冠軍留在台灣 | 頭條新聞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11/08/21/91-2736752.htm#ixzz1VaXtczmH

2011年8月18日 星期四

8/19(星期五)青年職場體驗計畫 優質誘人等你來

每年暑假因受大量畢業青年影響,青年求職較為不易,加上青年就業初期,大多數不確定自己的方向,也不清楚自己的競爭優劣勢,易影響就業的安定性。為此,青輔會呼籲尚在尋職的社會新鮮人,可多加運用政府職場體驗資源,增加求職管道。

青輔會主辦的「青年職場體驗計畫」,今年度共計有5百多家廠商參加,釋放出4千多個見習機會,其中不乏國內知名廠商。例如:德淵企業徵求各式產銷管理人才,有34個平均薪資新台幣30,000元以上的機會,是青年踏入職場築夢的最佳起跑點;康軒文教誠徵電子教材的行銷企畫人員,適合勇於接受挑戰的青年;美國運通提供完整訓練系統,需求多名客服及票務人員,是躋身外商公司的最佳管道;中鼎工程專案及設計工程師,提供平均薪資新台幣30,000元,歡迎對於化工領域有興趣之青年參加見習;信義及永慶房屋的房仲經紀人,更為決心從事房仲業的青年,搭建圓夢的舞台。

青年經由3個月職場見習體驗,透視學校與職場的差異,瞭解自己志趣與方向,若見習期間表現良好,都有直接轉成正式員工的機會。目前計畫專屬媒合平台「RICH職場體驗網」尚有3千多個見習機會等待媒合,提供安全性、學習性俱佳之見習機會。

青輔會李允傑主委表示,由於青年較缺乏工作經驗,當事業單位要求求職者具有即戰力的時候,往往限制了進用青年的意願,「青年職場體驗計畫」與事業單位共同合作,提供尋職青年見習機會,在職場中學習的期間不僅有津貼補助,亦可搶先卡位,見習後轉成正式員工穩定就業。

李允傑主委進一步說,「青年職場體驗計畫」除了提供青年見習機會之外,也提供未能順利媒合之青年免費職涯諮詢的機會。透過測評工具及1對1專業職涯諮詢,針對青年各自的求職方向與問題,進行討論與分析,協助青年自我探索、釐清競爭優劣面。有興趣參加青年職場體驗計畫的青年朋友,趕快至青輔會「RICH職場體驗網」(http://rich.nyc.gov.tw),瀏覽相關活動訊息及各事業單位提供的見習職缺,登錄資料後即可投遞履歷,參與見習還可參加相關抽獎活動喔!詳情及洽詢電話:02-2703-1250轉161。

求職青年除了可多利用青年職場體驗計畫之外,亦可多加利用青輔會其它照顧青年的配套措施,包括:「經濟弱勢家庭在學青年工讀計畫」、「青年就業力提升」、「青年創業貸款」、「青年旅遊卡」、「青年安心成家方案」等,協助青年在離開校園的新階段,走得更安心、踏得更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