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對新政策一直非常不解 為什麼第一次要保留名額給北北基地區的考生 不是一種discrimination嗎?
第二次又要開放給全國 北北基只剩10%名額
這是怎樣再maximize social welfare? Is this the result of rational calculation????
I am so confused... Are students bettering off in any ways due to the new policy?
北北基聯測寄發成績單 建、北估400分
2011/05/31
【聯合報╱記者陳瑄喻/台北報導】
今年首度登場的北北基聯測,昨天寄發成績單,PR值九九(排名前百分之一)的考生總分為四○四分,比去年低一分。各方預估北市今年前三志願的登記分發錄取分數,會比去年低三到四分。
在基北區七萬七五三七名考生中,有廿名滿分的「狀元」。心測中心副主任曾芬蘭表示,北市有十人、新北市六人、基隆市一人、跨區考生三人;今年北北基聯測與九十八年全國基測難易度較為一致,考題仍維持「中間偏易」,各科的測驗通過率均大於六成五。
今年PR值九九的學生有八二九人,其中跨區考生為三十六人,PR值九八以上的學生則有一七七八人。曾芬蘭表示,目前已有一○九人透過免試入學申請到學校就讀,因此要申請入學跟登記分發的考生在考慮成績落點時,須將這些因素考量進去。
曾芬蘭認為,與去年相比,今年北北基各明星高中的錄取分數,申請入學會比去年下降一到兩分,登記分發會降三到四分;景興國中教務主任卓意翔則認為,建中及北一女登記分發最低錄取分數為四○○分、附中則是三九八分,成功、中山及松山高中則是三九三分以上即會錄取,若想就讀北市的公立高中要PR七十二、七十三,總分三四五分以上。
北北基聯測申請入學及登記分發,都使用同一個測驗分數,卓意翔表示,如果申請入學沒有錄取,仍可參加接下來的登記分發,還是有機會上心中理想的高中。但二次基測就已沒有申請入學的機制。
如果考生認為這次聯測的成績不如預期,是否要參加全國二次基測?建中代理校長徐建國、附中教務主任陳順德均認為,除非失常的非常徹底,比如說PR值滑落超過三,否則不建議參加二次基測,除了不見得能夠考好,台北市各高中在二次基測中提供的名額也不多,僅百分之十,且全國考生均可申請,變數很大,這樣的名額不值得基北區的學生放手一搏。
如果考生對成績有疑問,今天可申請複查,六月一日申請入學學生開始校內報名,六月三至四日申請入學國中端送件,六月八日申請入學放榜,六月九至十日登記分發入學報名,六月十七日登記分發入學放榜。
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馬英九台灣主權演說:台灣的國際政治未來,年輕人值得思考
不知道國家統治者對這個議題的態度跟處理,是否會affect國家的青年政策in any ways?
現在多數年輕人似乎都太政治冷感,對台灣主權這個核心議題的關注也很薄弱
我覺得國家應該要花點心思在這件事上教育年輕人!
馬英九總統上午出席「2011年世界國際法學會亞太區域會議」開幕典禮致詞表示,「互不承認」、「互不否認」,是對兩岸現狀最好的解釋,也是正視現實、擱置爭議、促進和平最好的方法。
馬總統說,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兩岸關係並不是國與國的關係,而是一種特殊的關係,傳統國際國公法的承認制度,不適用於兩岸關係,所以無法、也不會承認中國大陸的主權,但是我們也不應、也不會否認大陸當局在大陸有效實行統治權的事實。
馬總統表示,「互不承認」、「互不否認」的含意,就是兩岸互不承認對方的主權,但互不否認對方的治權。兩岸雙方因為主權主張相互重疊,都涵蓋彼此全部領域,因此,無法相互承認主權,但互不否認對方的治權,則是務實的承認現狀,否則,兩岸如何談判、簽訂15個具有約束力的協定?唯有「互不否認」,才能夠繼續促進兩岸關係繼續保持和平發展。
馬總統說,兩岸關係與國際法方面的議題,甚至被納入西方國家國際法教科書當中,例如,美國著名教授Louis Henkin 在2008年出版的「International Law: Cases and Materials 」,就提到了「互不否認」政策。
馬總統說,互不否認政策,是他在2007年競選總統的主張,這是因為體會到1949年後的兩岸關係,與二次大戰後的兩德、兩韓關係不同,無法比照相互承認,兩岸關係過去20年快速發展,必須尋找新的理論基礎,這基礎涵蓋在1991年的憲法增修條文中。
馬總統指出,中國建政在1949年,但在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中國大陸是我固有疆域,依據1991年憲法增修條文所制定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華民國政府行使統治權的地區稱為台灣地區,也就是台灣、澎湖、金門、馬祖以及政府統治權所及之其他地區,大陸地區則是台灣地區以外的中華民國領土。
馬總統表示,中華民國政府在1992年即宣告對於大陸地區主張憲法上的主權,但是已經沒有實際上的治權。
現在多數年輕人似乎都太政治冷感,對台灣主權這個核心議題的關注也很薄弱
我覺得國家應該要花點心思在這件事上教育年輕人!
馬英九總統上午出席「2011年世界國際法學會亞太區域會議」開幕典禮致詞表示,「互不承認」、「互不否認」,是對兩岸現狀最好的解釋,也是正視現實、擱置爭議、促進和平最好的方法。
馬總統說,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兩岸關係並不是國與國的關係,而是一種特殊的關係,傳統國際國公法的承認制度,不適用於兩岸關係,所以無法、也不會承認中國大陸的主權,但是我們也不應、也不會否認大陸當局在大陸有效實行統治權的事實。
馬總統表示,「互不承認」、「互不否認」的含意,就是兩岸互不承認對方的主權,但互不否認對方的治權。兩岸雙方因為主權主張相互重疊,都涵蓋彼此全部領域,因此,無法相互承認主權,但互不否認對方的治權,則是務實的承認現狀,否則,兩岸如何談判、簽訂15個具有約束力的協定?唯有「互不否認」,才能夠繼續促進兩岸關係繼續保持和平發展。
馬總統說,兩岸關係與國際法方面的議題,甚至被納入西方國家國際法教科書當中,例如,美國著名教授Louis Henkin 在2008年出版的「International Law: Cases and Materials 」,就提到了「互不否認」政策。
馬總統說,互不否認政策,是他在2007年競選總統的主張,這是因為體會到1949年後的兩岸關係,與二次大戰後的兩德、兩韓關係不同,無法比照相互承認,兩岸關係過去20年快速發展,必須尋找新的理論基礎,這基礎涵蓋在1991年的憲法增修條文中。
馬總統指出,中國建政在1949年,但在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中國大陸是我固有疆域,依據1991年憲法增修條文所制定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華民國政府行使統治權的地區稱為台灣地區,也就是台灣、澎湖、金門、馬祖以及政府統治權所及之其他地區,大陸地區則是台灣地區以外的中華民國領土。
馬總統表示,中華民國政府在1992年即宣告對於大陸地區主張憲法上的主權,但是已經沒有實際上的治權。
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台大校長給學生的十四點忠告
1. 保持熱情,別太在乎薪水、職位與升遷-擁有熱情,能量就源源不絕,熱情會帶來卓越。若一付出多少,就想獲得多少代價,將會大失所望,也會降低自己的熱情,別太在意努力程度是否與報酬成正比。保持對工作的熱情、保持學習與思考、努力工作、積極主動、創建差異性價值。美國著名作家愛默生說:「有史以來,沒有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不是因為熱忱而成功的。」彼得‧杜拉克:「熱愛工作的人才會有所表現。」 事實證明,懷抱初衷、擁有熱情的理念會讓我們更樂於工作、主動把事情做得更好,而且是心甘情願;這種積極心態所創造出的成就和被動的工作態度相比較,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差異。 2. 不要太在意「準時上下班」-看淡早一點上班/晚一點下班的現象,這並不是要拋棄家庭、全心奉獻公司之意,而是讓自己以更充裕的時間去思考今天的工作或當下執行的專案;晚一點下班-當天就把事務處理好、回想一下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改進的,不要擺出一付「時間到就想準時下班」的模樣。這會讓人不禁聯想自己是個「提早準備等待下班,而不是做好事才下班的員工」,這樣的聯想對自己來說,絕不是好事,而且會限制個人成長及影響到未來的發展。 3. 盡量避免事後請假-除非情況相當危及,盡可能不要有當天臨時請假的情況發生,因為「臨時不出勤」將造成團隊相當大的困擾,這表示有人得多做另一個人的業務。 4. 不要輕易說出「這不是我的工作或這太簡單了,找別人做」等推諉的話-勿過短視、多做一點→代表自身的價值就會高一點。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是個頂尖人物,而不屑於從小事做起。我們應該明白,連小事都做不好,沒有人會相信這樣的人能夠成就大事的。真正有實力的人才能完成偉大志業,要培養這樣的實力,就必須付出代價,代價就是專注認真地把每一件小事做好。 5. 不要說出「沒辦法、我不會或太困難了」的洩氣話語-輕易說出這種話的人,會讓對方聯想到,自己不是沒有誠意處理,就是沒有能力處理,久而久之,會讓人留下相當糟糕的印象。凡事都應抱著「先做看看」的拼勁與「想把事做好」的決心,這樣的積極心態會創造出離成功越來越近的結果。 6. 從失敗中學習寶貴的經驗及功課-人生本來就充滿著無數的挑戰,當我們面對挫折、困境時,如果像木頭般沒有任何的反應,或像玻璃一樣,一摔就碎掉,就會全然不知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也得不到別人的尊敬。失足的地方就蘊藏著寶藏,愛迪生曾說過:「不要稱之為錯誤,而應該稱之為教育。」所以,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失敗或錯誤並非那麼重要,重點是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寶貴的經驗。婷娜‧希莉格「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書中提到『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成功的關鍵不是閃避每一顆子彈,而是遭到打擊後能迅速復原。』由成功人士身上可清楚看到,他們都曾歷經無數次的失敗與挫折,但他們都具備從中學習、再站起來的能力。 7. 對任何事抱持好奇心,並深入了解-培養自己的主見、勇於表達自己的見解。看到一句話、一篇文章、一本書或一個事件(公事、私事或社會新聞等),要求自己→要有些反應→提醒自己從中去深思→並將感想以文字的型式記錄下來→若時間許可,亦可與家人、朋友或同事分享、討論其心得→有自己的見解後,且更應勇於表達出來。 8. 開會時別當木頭人, 也別輕易丟出一個太過簡單的問題-黛博拉‧班頓「CEO訓練班」書中提到-『當個稱職的與會者,參加會議是基於一個理由,那就是聆聽別人的意見,並提出建議。光是坐在那兒然後接受一切是不對的。當你提出問題,是在做出貢獻。』開會前針對討論的主題深入了解、充分準備、會議中提出有建設性的問題及發表自己的見解。 問任何問題前,先要求自己能為這個問題做點什麼努力, 問的問題要有深度、讓對方感受到我們向他請益的誠意。 9. 對同事及主管應具備同理心-李開復先生對「同理心」的解釋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實現同理心→至少可減少人際關係65%的衝突。多去思考別人為什麼要做出那樣的決定或說出什麼樣的話,是不是有什麼苦衷或難處,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想。 10. 別把責任推給他人-要有自省能力、主動面對自己薄弱的一面或錯誤、勇於承擔責任與壓力。壓力管理領域創始人漢斯塞爾曾說:「完全沒有壓力,就會死亡。」美國林肯中心爵士藝術總監 馬沙利斯曾說:「如果沒有壓力,你就不會認真對待你的工作。」生活中本來就充滿著壓力,這無可避免,同時也是件好事,因為它代表成長的動力,別排斥它的存在。 11. 保持創新精神-不應固守現狀,任何事務都一定有比目前更好的改善作法,只是還沒被想出來而已。不創新早晚會被積極創新的團隊所打敗、甚至被淘汰。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不創新即滅亡。每一件事永遠都有向上改善的空間,創新,是份內的工作。」我們應保持細微觀察、真實反映現狀、詳實記錄、透過分析及討論的過程,找出可以改善的方向及創新作法。我們也應該相信自己,只要有心,一定可以做得比現狀更好、提供更有價值的貢獻。 12. 保持閱讀與學習、習慣對和工作相關的事務有反應,從中領悟道理,並記錄心得-日本第一大、世界第六大的網路公司-樂天市場網路商城,創辦人三木谷浩史有句名言:「1.01的365次方等於37→每天改善1%,一年強大37倍。每天進步1%,一年後的自己將比現在強37倍。」只要每天少享樂幾個小時,就有多餘的時間學習、保持進步,才能讓自己邁向成功之路。黛博拉‧班頓「CEO訓練班」書中提到-『你不必扮演全知的角色,但你必須有學習的渴望。你必須藉由閱讀來學習、透過犯錯來學習、經由聆聽與觀察來學習。如果你覺得你的年紀太大;自以為什麼都懂;或是認為自己是門外漢,很可能不會有興趣去學,那麼你的升遷將會很有限。』終身學習是職場人士必須要有的認知,也應該落實這個理念,讓自己保持成長。 13. 善用時間、管理瑣碎時間、充分利用時間,提升工作效率-史蒂芬‧柯維「讓好工作找上你」書中提到『大部分人面臨的,不是開創大事業時難以克服的阻礙,問題在於時間。為自己開創大志業的人,會騰出時間釐清自己要做何貢獻,並且訂出達成目標的計畫。』我們總是把沒有時間當做無法把事情做好的充分理由,事實上,並非時間不夠,關鍵在於我們沒有善用時間。 14. 留意任一環節的細節-「破窗理論-不處理破掉的窗戶,將有更多的窗戶更打破」說明重要的論述『凡事照規矩,不輕忽每一件小事。再微小的錯誤,最後都可能蔓延擴大,導致嚴重後果。』在200公尺、400公尺短跑項目中保持世界紀錄的麥可‧強生,說明為了縮短僅僅一秒的時間,就花了他十年的理由:「要獲得成功,常常必須從人們想不到的小處著手。」跑200公尺時,百分之一秒的差距;跑400公尺時,十分之一秒的差距,就決定了誰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有時候,卓越與平庸的差距,就是這麼的不起眼,人生就像短跑,必須經由長期的努力、練習與準備,往往在極短的一瞬間就決定了勝負。有時候細節是隱性的,必須透過細微的觀察才能被發現,換言之,我們必須深入觀察、勇於完整呈現事實、謙卑面對、擬定改善對策,如此,才能改變應該改善的環節。
1. 保持熱情,別太在乎薪水、職位與升遷-擁有熱情,能量就源源不絕,熱情會帶來卓越。若一付出多少,就想獲得多少代價,將會大失所望,也會降低自己的熱情,別太在意努力程度是否與報酬成正比。保持對工作的熱情、保持學習與思考、努力工作、積極主動、創建差異性價值。美國著名作家愛默生說:「有史以來,沒有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不是因為熱忱而成功的。」彼得‧杜拉克:「熱愛工作的人才會有所表現。」 事實證明,懷抱初衷、擁有熱情的理念會讓我們更樂於工作、主動把事情做得更好,而且是心甘情願;這種積極心態所創造出的成就和被動的工作態度相比較,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差異。
2. 不要太在意「準時上下班」-看淡早一點上班/晚一點下班的現象,這並不是要拋棄家庭、全心奉獻公司之意,而是讓自己以更充裕的時間去思考今天的工作或當下執行的專案;晚一點下班-當天就把事務處理好、回想一下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改進的,不要擺出一付「時間到就想準時下班」的模樣。這會讓人不禁聯想自己是個「提早準備等待下班,而不是做好事才下班的員工」,這樣的聯想對自己來說,絕不是好事,而且會限制個人成長及影響到未來的發展。
3. 盡量避免事後請假-除非情況相當危及,盡可能不要有當天臨時請假的情況發生,因為「臨時不出勤」將造成團隊相當大的困擾,這表示有人得多做另一個人的業務。
4. 不要輕易說出「這不是我的工作或這太簡單了,找別人做」等推諉的話-勿過短視、多做一點→代表自身的價值就會高一點。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是個頂尖人物,而不屑於從小事做起。我們應該明白,連小事都做不好,沒有人會相信這樣的人能夠成就大事的。真正有實力的人才能完成偉大志業,要培養這樣的實力,就必須付出代價,代價就是專注認真地把每一件小事做好。
5. 不要說出「沒辦法、我不會或太困難了」的洩氣話語-輕易說出這種話的人,會讓對方聯想到,自己不是沒有誠意處理,就是沒有能力處理,久而久之,會讓人留下相當糟糕的印象。凡事都應抱著「先做看看」的拼勁與「想把事做好」的決心,這樣的積極心態會創造出離成功越來越近的結果。
6. 從失敗中學習寶貴的經驗及功課-人生本來就充滿著無數的挑戰,當我們面對挫折、困境時,如果像木頭般沒有任何的反應,或像玻璃一樣,一摔就碎掉,就會全然不知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也得不到別人的尊敬。失足的地方就蘊藏著寶藏,愛迪生曾說過:「不要稱之為錯誤,而應該稱之為教育。」所以,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失敗或錯誤並非那麼重要,重點是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寶貴的經驗。婷娜‧希莉格「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書中提到『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成功的關鍵不是閃避每一顆子彈,而是遭到打擊後能迅速復原。』由成功人士身上可清楚看到,他們都曾歷經無數次的失敗與挫折,但他們都具備從中學習、再站起來的能力。
7. 對任何事抱持好奇心,並深入了解-培養自己的主見、勇於表達自己的見解。看到一句話、一篇文章、一本書或一個事件(公事、私事或社會新聞等),要求自己→要有些反應→提醒自己從中去深思→並將感想以文字的型式記錄下來→若時間許可,亦可與家人、朋友或同事分享、討論其心得→有自己的見解後,且更應勇於表達出來。
8. 開會時別當木頭人, 也別輕易丟出一個太過簡單的問題-黛博拉‧班頓「CEO訓練班」書中提到-『當個稱職的與會者,參加會議是基於一個理由,那就是聆聽別人的意見,並提出建議。光是坐在那兒然後接受一切是不對的。當你提出問題,是在做出貢獻。』開會前針對討論的主題深入了解、充分準備、會議中提出有建設性的問題及發表自己的見解。
問任何問題前,先要求自己能為這個問題做點什麼努力, 問的問題要有深度、讓對方感受到我們向他請益的誠意。
9. 對同事及主管應具備同理心-李開復先生對「同理心」的解釋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實現同理心→至少可減少人際關係65%的衝突。多去思考別人為什麼要做出那樣的決定或說出什麼樣的話,是不是有什麼苦衷或難處,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想。
10. 別把責任推給他人-要有自省能力、主動面對自己薄弱的一面或錯誤、勇於承擔責任與壓力。壓力管理領域創始人漢斯塞爾曾說:「完全沒有壓力,就會死亡。」美國林肯中心爵士藝術總監 馬沙利斯曾說:「如果沒有壓力,你就不會認真對待你的工作。」生活中本來就充滿著壓力,這無可避免,同時也是件好事,因為它代表成長的動力,別排斥它的存在。
11. 保持創新精神-不應固守現狀,任何事務都一定有比目前更好的改善作法,只是還沒被想出來而已。不創新早晚會被積極創新的團隊所打敗、甚至被淘汰。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不創新即滅亡。每一件事永遠都有向上改善的空間,創新,是份內的工作。」我們應保持細微觀察、真實反映現狀、詳實記錄、透過分析及討論的過程,找出可以改善的方向及創新作法。我們也應該相信自己,只要有心,一定可以做得比現狀更好、提供更有價值的貢獻。
12. 保持閱讀與學習、習慣對和工作相關的事務有反應,從中領悟道理,並記錄心得-日本第一大、世界第六大的網路公司-樂天市場網路商城,創辦人三木谷浩史有句名言:「1.01的365次方等於37→每天改善1%,一年強大37倍。每天進步1%,一年後的自己將比現在強37倍。」只要每天少享樂幾個小時,就有多餘的時間學習、保持進步,才能讓自己邁向成功之路。黛博拉‧班頓「CEO訓練班」書中提到-『你不必扮演全知的角色,但你必須有學習的渴望。你必須藉由閱讀來學習、透過犯錯來學習、經由聆聽與觀察來學習。如果你覺得你的年紀太大;自以為什麼都懂;或是認為自己是門外漢,很可能不會有興趣去學,那麼你的升遷將會很有限。』終身學習是職場人士必須要有的認知,也應該落實這個理念,讓自己保持成長。
13. 善用時間、管理瑣碎時間、充分利用時間,提升工作效率-史蒂芬‧柯維「讓好工作找上你」書中提到『大部分人面臨的,不是開創大事業時難以克服的阻礙,問題在於時間。為自己開創大志業的人,會騰出時間釐清自己要做何貢獻,並且訂出達成目標的計畫。』我們總是把沒有時間當做無法把事情做好的充分理由,事實上,並非時間不夠,關鍵在於我們沒有善用時間。
14. 留意任一環節的細節-「破窗理論-不處理破掉的窗戶,將有更多的窗戶更打破」說明重要的論述『凡事照規矩,不輕忽每一件小事。再微小的錯誤,最後都可能蔓延擴大,導致嚴重後果。』在200公尺、400公尺短跑項目中保持世界紀錄的麥可‧強生,說明為了縮短僅僅一秒的時間,就花了他十年的理由:「要獲得成功,常常必須從人們想不到的小處著手。」跑200公尺時,百分之一秒的差距;跑400公尺時,十分之一秒的差距,就決定了誰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有時候,卓越與平庸的差距,就是這麼的不起眼,人生就像短跑,必須經由長期的努力、練習與準備,往往在極短的一瞬間就決定了勝負。有時候細節是隱性的,必須透過細微的觀察才能被發現,換言之,我們必須深入觀察、勇於完整呈現事實、謙卑面對、擬定改善對策,如此,才能改變應該改善的環節。
2011年5月28日 星期六
青年壯遊
|
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台灣的「萬馬奔騰」計畫
背景資料如下:
「萬馬奔騰計畫」於4年內資助1萬名青年出外進修、學習與交流, 並延攬2萬名境外學生來台進修、學習與交流。更在教育政策中主張 ,基於教育國際化及自由化的觀點,應加強國際學術交流,擴大招收 境外學生來台就讀,以豐富台灣學術內涵及開拓學生的視野,促使外 籍生人數倍增,加速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與全球化。為呼應國際化發展 之趨勢,達成促進國際交流、拓展青年學生國際宏觀視野之目標,透 過推動「鼓勵出國留學」、「補助出國研習」、「推展國際參與」及 「擴招僑外青年學生」等策略,建構全方位之體制,期使我國學子能 具備國際視野,適應多元文化並掌握多種語言,為全球化社會中的生 活與工作做好充分準備,並藉此促進教育國際化及培養國家所需之多 樣化人才。
我對台灣的下一代很有信心,許多年輕人都非常積極的在各行各業追求自己的夢想、發揮自己所長,而人要成功,靠的就是一股「氣」和一股肯努力的「幹勁」,這些很多年輕人都有了。然而我覺得比較可惜的一塊是國際化的程度,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很關鍵的是我們要知道世界上同年齡的他人在為什麼而奮鬥不已,除了自己身邊的samples外,我們需要更大的pool--也就是國際舞台。
雖說這個現象近幾年以有許多改善,但如果能夠更廣泛的在不同領域都有這些拓展,相信在更精采的切磋和琢磨後,台灣的年輕人會有更耀眼的表現!大陸同胞們這麼積極想要出人頭地,身處寶島的我們也不能輸!
So the bottom line is - I have faith in the future of Taiwan's younger generation. And increase in international exposure is the key to making us more competitive.
「萬馬奔騰計畫」於4年內資助1萬名青年出外進修、學習與交流,
我對台灣的下一代很有信心,許多年輕人都非常積極的在各行各業追求自己的夢想、發揮自己所長,而人要成功,靠的就是一股「氣」和一股肯努力的「幹勁」,這些很多年輕人都有了。然而我覺得比較可惜的一塊是國際化的程度,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很關鍵的是我們要知道世界上同年齡的他人在為什麼而奮鬥不已,除了自己身邊的samples外,我們需要更大的pool--也就是國際舞台。
雖說這個現象近幾年以有許多改善,但如果能夠更廣泛的在不同領域都有這些拓展,相信在更精采的切磋和琢磨後,台灣的年輕人會有更耀眼的表現!大陸同胞們這麼積極想要出人頭地,身處寶島的我們也不能輸!
So the bottom line is - I have faith in the future of Taiwan's younger generation. And increase in international exposure is the key to making us more competitive.
訂閱:
文章 (Atom)